"汪书记又来我们村开展禁毒宣传啦!""等会空下来到我们家去坐坐!""您上次发给我们的禁毒宣传单还在嘞!"……每次到乡里、村里开展禁毒宣传时,汪庆友总会和老百姓摆摆龙门阵,家长里短之间将禁毒知识植入到了老百姓内心深处。
2018年8月,汪庆友由会东县老君滩乡副书记调任会东县禁毒办工作,担任副主任。如今,这里老百姓还是会称呼他原来的职务:"汪书记"。当"汪书记"来到了村里,大家都知道他是为了禁毒宣传工作而来。两年多时间里,他就像"卫士"一样,帮助众多吸毒人员走出了毒品的"魔掌",迎来了幸福的新生。
铮铮汉子也抹泪
"禁毒是一项长期性、常态化的工作,作为一名基层的禁毒干部,我们必须要求清晰的认识,时刻紧绷'禁毒工作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根弦,要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生活在一个无毒的世界里。"刚见面时,汪庆友便激动地对我们说道。
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地处川滇交界处,是防止毒品由"金三角"地区流向内地的重要"关卡"。近年来,在会东县对毒品问题"打处并重"的高压态势下,原来"毒品猖獗"的形式得到了根本性转变,毒品案件数、打处数、缴毒数、外流贩毒数等各项指标呈逐年下降良好态势,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刚刚接手禁毒工作时,汪庆友时常会听到一个个有关吸毒人员悲惨的故事:"某某因为吸毒,导致了家破人亡""某某又因为吸毒被抓了起来"……这些故事深深刺痛着他的心,泪水不时在眼中打转。此时,他的内心中谋生出一种强烈的愿望:"要根治吸毒人员再次堕落的'顽疾',就一定要将禁毒工作抓细抓实,让他们重拾生活的信心,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点亮"失足人员"生活的希望,当务之急是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出路,让他们有一项安身立命的本领。然而,吸毒人员结构复杂,有的年龄较大,有的学历素质较低,有的肢体残疾……种种困难考验着汪庆友的禁毒决心。
"困难时暂时的,即使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完成!"汪庆友骨子里就有一种不服输的性格。随后,他着手联系县就业局、当地人力资源市场,根据年龄、学历的差异,因人而异地对这些人员展开就业培训,电工、焊工等多项技术培训走进了社区戒毒康复工作站,走到了吸毒人员身边。对于没有学习能力的人,汪庆友联合社区,帮助他们申请民政救济救助,决不让任何一个吸毒人员重蹈曾经的覆辙。
同时,汪庆友认为,加强产业发展力度,形成帮扶禁毒戒毒的长效机制,让每一个戒毒成功的人走向社会以后,有事做、有钱赚,才能杜绝重复吸毒的情况发生。为此,他借助各种渠道,各种资源搭建产业平台,以丰富的产业结构来提振吸毒人员向着幸福生活迈步的信心。截止目前,会东县禁毒办已经成功引进了锡箔纸加工、服装加工、烟叶拣选等多种劳动密集型产业,为"失足人员"拓展了生存与发展的道路。
翻山越岭禁毒路
远离毒品,首先要做到预防为先,深入宣传。"随着新型毒品层出不穷,老百姓的防范知识有限,我们只有加紧步伐、不断扩大宣传的点和面,通过宣传进学校、宣传进村社等方式,与对象面对面深入交流,才能让他们感受到毒品巨大的危害。"汪庆友表示。
然而,到各乡镇、村进行禁毒宣传,远和险是不能回避的话题。在会东县,从一个乡镇到另外一个乡镇,往往需要翻越几座大山,距离几十公里,远的乡镇甚至达到一两百公里。盘旋的山路上,一面挨着峭壁,一边临着深渊,如果是刚到这里的人,望着悬崖之下,无不瑟瑟发抖。
7月份,在对学校禁毒图书角的整体管理运行情况进行检查时,汪庆友和同事们一天连续走访了6个乡镇,晚上11点才回到县城。在路上,他们若是饿了,就随便吃点饼干,渴了就喝点矿泉水,累了就在车上打个盹。300多公里的山路,来回颠簸,回到家里,一身酸疼让汪庆友彻夜难眠。
为强化禁毒宣传效果,让老百姓入脑入心,出差更是家常便饭。到了雨季,前往乡镇的路基垮塌也是是常有的事,要么原路返回,要么徒步前行。每当遇到这种情况,汪庆友和办公室的同事们毫不犹豫会选择后者。
今年上半年,暴雨袭击我国南方多个省份,会东县的部分乡镇道路在这场持续的暴雨侵袭中多处塌方。一次前往村里进行禁毒宣传时,一处山路出现大面积垮塌,让原本只有2米多的路面变得更为狭窄,车身根本无法通行,这可急坏了汪庆友。
由于距离目的地还有很远的路程,周围的老百姓劝他们改个时间再去。但是,先前已经和村上做好了工作对接,如果选择放弃的话,很有可能会错过宣传的最佳时间。想到这里,汪庆友和同事们立马下车,扛上宣传资料,冒着再次垮塌的危险,步行走向村里,当放下资料时,不知不觉汗水已经打湿了他的半截衬衫。
看着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汪庆友,身边的朋友经常会好意地提醒他,不要心理只想着工作,还是应该注意注意休息,要把自己的身体照顾好。在理解朋友关心的同时,汪庆友总是会心一笑。当他想着每一次深入乡镇开展禁毒宣传工作所取得的成效时,他觉得付出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小"班长要带"大"团队
除了禁毒工作以外,汪庆友还肩负着脱贫攻坚任务,那时,他还在老君滩乡工作的时候,联系了该乡吴家坪村的7户贫困户。吴家坪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没有成型的产业,老百姓只能"看天吃饭",脱贫任务之艰巨可想而知。
禁毒与扶贫的"双重"工作与"双重"责任,让汪庆友一心牵挂两头。长期扑在工作上的他,却疏于对家人的陪伴,上初中的大女儿,成绩不时下滑严重,1岁多的小女儿在家也只能由年迈的父母帮忙照看。每当他工作忙完回到家里时,两个可爱的女儿几乎已经熟睡,只有在这个时候,他才能认真看看她们。
时间一长,家人自然而然会对汪庆友产生了抱怨:"你的眼里只有工作,除了工作还是工作,有没有将一点心思放在这个家里!"面对家人的怨言,汪庆友除了耐心地开导家人,心里面更多的是对他们的愧疚。在一次次开导中,家人们渐渐地对他的工作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包容。
但在同事们的眼里,汪庆友却是一个热心肠的人。工作上,他既是大家的领导,同样也是大家心目中的"大哥哥",办公室里的同事都会亲切地称呼他一声"汪哥"。"汪哥在日常的工作中对我们始终是高标准、严要求,主要是他希望我们能够对专业的知识研精、研深、研透。一旦有学习提升的机会,他总会鼓励我们勇于参与,提升自己。当办公室同事遇到困难后,他都会给予无私的援助,让我们觉得很暖心。"部门里许多同事都这样评价他。
的确,有时禁毒办不定期会从乡镇抽调来一些年轻人,而这些年轻的同志刚刚接触禁毒工作,专业知识显得比较匮乏。每当部门上调来了新的同事,汪庆友总是会抽出时间为他们解疑答惑。特别是当这些年轻人不熟悉公文写作时,汪庆友鼓励他们多写多练,并为他们指出文体、语法、结构、格式等方面的错误,待有空时,他又会帮助这些年轻同事一遍又一遍地反复讲解,直到大家都能明白为止。
汪庆友告诉我们:"这些年轻人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正是学习的最佳时机,我们要在工作中给予他们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实践机会,帮助他们迅速成长,不管将来到任何一个单位上,他们都能发挥自己的专业力量,更加坚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文/鲍相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