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设立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省级经开区再添一员,高质量发展增长极再赋新能。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设立释放哪些信号?
如何打造?
重点承接哪些功能?
以及对企业和个人将带来哪些影响?
记者采访了参与编制《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20--2025)》青白江区发改局党组副书记宁友明。
总规划12.24平方公里 涉及青白江金堂
打造“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
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为12.24平方公里,涉及青白江区、金堂县。其中,所涉区域共包含青白江国际铁路港、青白江欧洲产业城和淮州新城三个产业功能区。”宁友明介绍,根据此前编制的《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发展规划(2020--2025)》,服务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引领国家西部大开放,充分发挥蓉欧枢纽、自贸区及综合保税区建设等重大资源平台优势,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依托铁路港通道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聚焦发展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等主导产业,助力内陆地区主动参与国际产业体系构建和国际产能合作,吸引“两头在外”适欧适铁、国际贸易以及现代物流企业(项目)在开发区内快速聚集,形成辐射“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临港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
打造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促进开发区内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开发区内企业、产品充分享受“亚蓉欧”大通道发展红利,共建共享西部陆海新通道,推动产品及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打造成为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
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地处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核心位置,依据党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以及省委将成德眉资同城化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牵引性工程,突出发展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等产业,通过补链强链,建强临港产业生态圈,打造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力争到2025年,形成补链强链、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互联互通、便捷高效的基础设施体系,市场主体繁荣活跃的区域合作机制,基本建成‘一带一路’对外开放合作高地和西部大开发战略先行区。”宁友明介绍,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将充分发挥中国(四川)自贸试验区青白江铁路港片区和成都国际铁路港综合保税区政策优势,构建开发区错位协同的外向型产业体系,优化开发区发展环境。其中:
产业集群规模效益明显。到2025年,开发区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900亿元,税收收入总量达到5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达到400亿元,“四上”企业数达到610个;开发区主导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创新驱动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25年,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达135家,高新技术产业营业收入占园区营业收入比重达23%,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园区营业收入比例达3%,省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和创新服务机构数达60个,每亿元营业收入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7件。
现代产业化体系更加完善。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二、三次产业健康协调发展。到2025年,亩均营业收入达1000万元,亩均税收达25万元,亩均投资达300万元,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营业收入比重达80%。
绿色低碳发展迈出新步伐。开发区经济发展方式进一步转向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绿色发展轨道,严格把控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到2025年,开发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等进一步降低,生活污水、垃圾、工业废水处置率达到100%。
开放合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加大招商引资、对外经贸洽谈和宣传推介力度,开放合作水平日益提高。2025年,引进到位国内省外资金达450亿元,实际到位外资总额达6.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达60亿美元,省级重大开放活动平台签约项目协议投资额达350亿元,期末从业人员达30万人,应付职工薪酬及福利达190亿元,园区基础设施投资总量达150亿元,生产性服务机构达800个。
成都国际铁路港管理委员会对外联络部部长曾怡表示,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有利于将成都国际铁路港通道优势转化为聚集战略性主导产业的发展优势,借助国家发展平台全力支持实体经济做优做强,加快推进产业升级和新旧动能转换,努力把该区域建设成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示范区。
“一轴三组团”联动发展
聚焦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
三大主导产业
根据《规划》,记者注意到,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将以铁路港为核心,在铁路港30公里辐射范围内划定开发区,充分发挥临港区域开放优势;利用青白江和金堂的适欧适铁泛亚的现有产业及配套基础设施,为开发区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空间结构上,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形成“一轴三组团”的空间结构,一轴是青金联动发展轴(彭青淮快速路联接三个片区),三组团分别为青白江区南部组团(工业南区)、欧洲产业城、淮州新城。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空间结构图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规划面积12.24平方公里,其中,青白江区南部组团(工业南区)面积为4.84平方公里,该片区重点发展临港制造、国际商贸物流产业;欧洲产业城组团面积为3.01平方公里,该片区重点发展临港制造、先进材料产业;淮州新城组团面积为4.39平方公里,该片区重点发展临港制造产业。
重大项目布局:
北京华鼎国联动力电池产业园项目
位于欧洲产业城,由北京华鼎新动力股权投资基金与国联汽车动力电池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100亿元,占地2000亩,将建成全国唯一的新能源动力电池产业链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和全国最大的新能源动力电池研发制造基地。
巨石高性能玻璃纤维先进制造(出口)基地项目
位于欧洲产业城,由巨石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558亩,将建成智能化水平行业最高、节能环保技术行业最优、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高性能玻璃纤维先进制造基地。
浙江天马高端轴承智能制造基地项目
位于欧洲产业城,由浙江天马轴承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总投资30亿元,占地595亩,将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年产10万吨高端轴承新材料生产线、年产5000台(套)海洋风电轴承生产线、年产30万台(套)轨道交通轴承(高铁、城市轻轨、地铁)生产线,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精密装备,建设高端轴承智能制造基地。
成都巴莫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高能量密度动力锂离子电池材料产业化先进智能制造项目
占地600亩,建设生产车间、研发车间、变电站及其他配套生产用房,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成年产5万吨高镍材料生产线。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园项目
项目位于淮州新城,占地面积278亩,建筑面积10.1万平方米,建设以研发、办公为主的现代总部经济区,以高效节能装备、高端环保装备制造、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的标准化厂房;为入园企业提供包括总部办公,节能技术研发、生产、咨询、投融资等系列服务,打造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的交易、展示、孵化平台。
苏宁云商青白江智慧产业园项目
位于青白江南部组团,建设苏宁易购电商物流西南地区管理总部及其四川电商大件商品结算中心,配置电商行业和快递行业内高度标准化、自动化的快速分拨系统,建设辐射整个四川及西南片区并快速联通全国各大城市的苏宁天天快递西南区域总部及结算中心。
绿地全球进口商品西南运营中心(区域总部基地)项目
项目净用地约177亩,建设绿地G-super西南地区运营总部及结算中心、进口商品集散中心、品牌企业运营结算总部等;绿地商业西南区域投资总部。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设立释放哪些信号
对企业和个人将带来哪些影响?
产业方向
充分发挥国际班列、中欧班列(成都)联通欧亚的通道优势,聚焦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三大主导产业,同时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等开放平台优势,配套发展与主导产业相关的科技研发产业。
产业重点
依托成都国际铁路港,瞄准欧盟市场,利用开发区辐射范围内的产业功能区的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等比较优势,构建错位协同、优势特色突出的主导产业体系,迅速抢占产业链高端和价值链高端。构建高精、高端、高质的临港制造、先进材料、国际商贸物流产业链,培育集研发设计、生产制造、运营服务为一体具有全球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1
临港制造
新能源装置装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布局优势,重点依托华鼎国联、三洲核管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动力电池装置、自动化输配电设备、分布式电站成套设备、核能成套装备等新能源成套设备。紧跟新能源装置装备技术发展新路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发展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和稳定控制系统、风能系统、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等新能源装置装备,形成独具特色、竞争力强的新能源装置装备产业基地。
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以欧盟认证高端化、高效能为导向,深入研判欧洲市场需求,整合现有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企业,促进产业协同、互融、共生,打造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制造集群。
物流装备制造。充分利用铁路港通道优势,汇聚一批发展仓储物流、冷链物流、保税物流装备研发、制造的生产型企业,同时引进国内外领先的智能物流装备企业落户,带动本地物流装备配套中小制造企业集群集聚发展,丰富智能物流装备品种,延伸产业链。
2
先进材料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依托先进材料产业功能区雄厚的产业基础,重点发挥成都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研发及孵化能力,重点开展特钢、钒钛新材料研发,材料应用技术研究、成果孵化转化和检验检测服务等。力争到2025年新型金属功能材料产值突破500亿元。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依托国家高性能纤维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优势,聚焦玻璃纤维、碳纤维等欧美市场前景好、应用范围广、附加值高的领域,发挥巨石、台嘉等头部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力争到2025年,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产值突破300亿元。
3
国际商贸物流
国际贸易。共同打造木材、粮油等资源型农副产品进口集散中心,有色金属矿产品等能源型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葡萄酒、冻品、汽车、快消品等特色消费品进口展销中心。到2022年,基本建成“全球采购、成都集散、辐射西部”的“一带一路”大宗商品集散交易中心。力争到2025年,开发区进出口贸易额突破1000亿元。
现代物流。围绕临港制造、先进材料产业产品特性突出发展专业物流,鼓励开发区物流企业通过运用先进物流自动化装备提升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为多品类货物提供高效仓储配送、中转分拨、分拣集拼服务,打造开发区智能化专业化物流集群。
4
配套产业
科技研发。抢占产业发展高端环节,抢占“微笑曲线”前段,优化产业发展结构。强化内部自主研发能力,完善全周期研发体系。以研发平台为核心,构建“创意创新+创新转化+产品孵化+科学研究与科技发明”四类科技研发服务网络;政产学研用联动,构建协同共享技术创新平台。推动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共性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技术研发机构等协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