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市场主体、促创新发展、迎“四海宾客”

2020-09-03 13:56:21

保市场主体、促创新发展、迎“四海宾客”——访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新华社青岛9月3日电 题:保市场主体、促创新发展、迎“四海宾客”--访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

新华社记者张旭东、徐冰

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我国重要制造业基地、肩负打造“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平台重要使命……山东省青岛市在落实“六稳”“六保”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效果如何?山东省委常委、青岛市委书记王清宪做出权威解答。

问: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青岛市在这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答:青岛市把保市场主体作为“六稳”“六保”的重中之重。今年2月,青岛市制定促进企业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的政策,相继采取“减免缓”税费等措施,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59.07亿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同时,青岛市梳理稳岗就业、财税扶持、房租减免等惠民惠企政策,制作成“青岛政策通”二维码海报,张贴于市场、车站、商超、社区等场所,让老百姓知晓政策像买菜一样方便,倒逼政策兑现落实。

此外,青岛市开展“千名干部联系服务万户企业”“千名金融服务专员联系万户企业”活动,助推企业复工复产、达产达效。截至目前,24家金融机构为1.7万户企业累计放款2195亿元,累计授信4498亿元。1至7月,青岛城镇新增就业47.39万人,增长3.89%。

今年3月开始,青岛市开展“我爱青岛·我有不满·我要说话”民声倾听主题活动,已收到97万余条诉求和意见,让全体市民都参与到“六保”工作中。

问:在外部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因素增加背景下,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关键要靠投资、靠项目,青岛市如何依靠稳投资来稳预期?

答:年初,青岛市向全球发出“青岛:我们在线等您”的招商邀请,积极开展网上招商、线上洽谈、远程签约,每月举办“网上签约周”,上半年网上签约项目588个,总投资6608.8亿元;签约5亿元以上重点项目218个,同比增加5.8%。6月,青岛市发起抓项目促投资“百日攻坚”行动,下更大气力招引更多大项目、好项目、高端项目。

1月至7月,青岛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8%,高于全国6.4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增长11.8%,增速居山东首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7%,高于全国2.1个百分点。

问:今年青岛市提出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这与落实“六稳”“六保”有何内在逻辑与联系?

答:面对疫情及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工业互联网是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的重要路径、方式、动力和工具。

目前,海尔卡奥斯平台已成为全国工业互联网领域“独角兽”,山东4.8万家、青岛1.13万家企业正通过海尔卡奥斯平台赋能发展。青岛市抓住疫情下企业信息化、数字化改造需求更为迫切的“窗口期”,充分发挥海尔卡奥斯平台优势,大力营造工业互联网全产业生态,打造“世界工业互联网之都”。

青岛市研究出台了支持工业互联网发展的“一揽子”政策,发布首批500个“工业赋能”场景清单,成立人工智能产业共同体、青岛工业互联网学院、青岛市工业互联网产学研合作联盟,依托海尔、海信等头部企业带动引领中小微企业深度融入产业链条,推动产业、资本、人才、技术、企业、市场等资源要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集聚、互动、耦合,加快打造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智慧城市产业生态。

问:稳外贸、稳外资是“六稳”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重要沿海开放城市,青岛市在这方面如何作为?

答:青岛市坚定不移以开放促进创新、以创新倒逼改革,用足用好青岛建设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中国(山东)自由贸易试验区青岛片区等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更有针对性地做好稳外贸、稳外资工作。

青岛市大力推进“国际客厅”建设,为有意进入的国际市场主体,以及有意对接国际市场的中国企业、地方政府,打造集展示、推介、路演、接洽、交易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目前,日本、韩国、德国、以色列“国际客厅”,以及“山东会客厅”已开门迎客,与上合组织国家的“国际客厅”和央企“国际客厅”也将于今年开业。

通过“国际客厅”,全球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源源不断地走进青岛、走进山东、走进黄河流域,乃至整个中国和“一带一路”更广袤的空间。

此外,青岛市出台《关于稳外贸保主体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提出支持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发挥出口信用保险保障等6方面的39项具体措施。1至7月,青岛市外贸进出口3418.1亿元,增长2.7%。其中,青岛市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增长13%,对东盟进出口增长21.4%,对欧盟进出口增长9.9%。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