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馆如何为城市带来美好生活?他们齐聚一堂共话“社会大美育”

2023-06-07 18:40:33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上海授牌首批15个“美术新空间”,使艺术走出了美术馆、画廊等专业艺术场所,拓展了城市美育的空间,成为“社会大美育”的新课堂;首推“城市美育日”,推动上海市民文化节步入“社会大美育”时代;“打造100个‘社会大美育’课堂、推出5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被列入“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以来,“美育”成为上海文化热词。

如何把“社会大美育”持续做深做实?由上海市美术馆协会牵头主办的“美术馆与城市的美好生活”主题活动,近日在浦东碧云美术馆举行。沪上多家美术馆、艺术机构、空间负责人齐聚一堂,分享运营过程中的实践案例和经验,推进艺术展览、公共教育、品牌、文化等方面的联动,推进“社会大美育”。

过去,想要欣赏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展览,必须走进那座巍峨的“东方之冠”。如今,在社区、地铁站,甚至一座停车棚里,都有机会看到中华艺术宫的展品。市民在南京东路地铁站内,以及位于东昌新村的星梦停车棚,均有机会看到中华艺术宫的艺术项目。

上海申通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建工作部公共文化主管金生华介绍,过去30年来,上海地铁始终致力于将文化艺术融入车站空间,让行进在城市地铁中的人们受到地铁公共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也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空间文化品位。前不久,上海地铁与中华艺术宫合作举办了“何谓海派系列大展之新海派,新力量”,邀请3位青年海派艺术家在南京东路站展出了11幅原作。其中有一位参展艺术家坦言,南京东路站日均客流60万人次,即便只有1%的乘客在途经时愿意停留欣赏,那么该展览平均每天受众就是6000人,这个数字与普通美术馆的日均客流相比更显可观。金生华认为:“如果将上海地铁的客流比作分母,美术馆受众比作分子,在地铁空间内引入的每一次美术展览,都可以大量增长分子数量,让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主动走进美术馆,感受艺术之美。”

东昌新村是陆家嘴的一座老旧小区,这里的星梦停车棚,则被评为上海首批“美术新空间”之一,居民在存取自行车时,就能与艺术展开对话。“社会美育一直是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的重要职责,人民在哪里需要美术,美术馆就会把美术的力量延伸到哪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王一川表示,该馆正结合海派艺术资源和城市公共文化空间,打造“无墙美术馆”。将艺术原作带到地铁站、社区停车棚等更多的社会公共空间,为市民提供了与美同行的契机,使美术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在生活中提高审美素养和能力,也将为专业的艺术机构培养更多潜在的观众群。未来,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还将继续深化与专业机构、学校、社区的合作共建,加强协同、发展与成果共享,持续在相关社区开展系列艺术社区项目,通过参与式的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构筑充满活力的艺术空间。

作为此次活动的东道主,浦东碧云美术馆则正在进行“社区型美术馆的实践与探索”。馆长林薇表示,碧云美术馆所在的碧云国际社区,地处外高桥、张江、金桥三个片区的交界处,覆盖这三个片区的工作与居住人群,因此也一直在探索如何将区域内的观众吸引至美术馆内。着眼于塑造社群文化,社区型美术馆应运而生,形成让人和人之间的情感和意识相遇的场所。

2020年到2022年,碧云美术馆共举办了约260场公共教育活动,其中一部分进入周边的学校、企业、国际社区。美术馆内也设置社区艺术角,既展示公共教育活动进入学校、企业的成果,也展示上海的社会团体、志愿者的工作成果。即便在2022年,美术馆也没有停止工作,持续以线上展览和公共教育活动疗愈他人。林薇说:“我们一直在思考的是美术馆如何带给他人美好。社区型美术馆应通过公共教育活动,传递正向的、温暖的情感。”

“美育可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在社会美育领域,美术馆起到的作用至关重要。”上海市美术馆协会会长朱刚表示,美术馆是社会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彰显上海文化品牌标识度,弘扬城市精神的重要载体。近三年来,全市美术馆共举办展览2085项,公共教育活动9082项,接待观众1128万人次,全市28个美术馆免费对公众开放。他说:“我们不仅希望更多观众走进美术馆,美术馆也能主动走进社区、楼宇、学校,将它的藏品、展览、研究资源带给公众,助力美育事业发展。”

曹之光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