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大众ID.4x撞击收费站混凝土护桩的新闻上了热搜,该事故造成车内四人全部死亡。事故车为网约公司车辆,事故发生时车上包含一名司机和三名乘客,车辆撞击后约5秒就发生了车辆剧烈燃烧,新能源车安全性再次引发热议。事故发生时车辆撞击速度还没有官方公布,网传速度达到了100km/h,笔者从事故撞击视频和撞击后车辆残骸来看,撞击速度应该不低于80km/h。
事故视频
(资料图片)
关于人员死亡原因,焦点大部分集中在车辆搭载的三元锂电池和电池包防护设计上,根据“海恩法则”,任何一次重大事故的背后,原因绝对不是单方面的。笔者分析主要有以下三点原因!
人员因素
根据杭州市公安局高速公路交通警察支队发布警情通报称,事故发生时间为6月5日5时43分。从网上其他信息了解到,事故车辆隶属杭州明德网约车公司,发生事故时正在执行运输乘客的任务。从事发时间、车辆运营属性以及车辆径直撞击路线,大概率可以确定该司机通宵执行网约车的运营任务后疲劳驾驶引发了事故,亦不排除司机醉酒驾驶得可能。这是酿成事故的主观原因。
撞击物为特殊形状
从事发视频看到,车辆在不减速的情况下直接撞上了高速收费站水泥岛头,新闻里面很多将其描述为水泥墩,该结构与其说是水泥墩更像是一个楔形结构!该类结构的设置主要是为了保证车辆在高速发生事故时,不会直接冲向收费站工作人员而设计的保护结构。在日常市区路况中也存在有类似的结构,还记得不久前林志颖驾驶的特斯拉ModelX 撞击电线杆起火事件,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事故现场
高速收费站岛头楔形结构
林志颖车辆撞击事件
车辆为何被动安全失效?
车辆被动安全失效是本次事故众多网友关注的重点,核心焦点是车辆碰撞后不到5秒的时间就起火燃烧,没有留给车主足够的逃生时间。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质疑:1、拿了中保研碰撞成绩优秀的ID.4X为何在本次事故中未展现出良好的机械性能。2、车辆电池包不满足国家对电池包热失控后5分钟逃生时间的要求。以下笔者从客观的角度给大家分析原因。我们先看几次车辆事故发生的过程,事故分别经过了三个阶段,撞击-冒白烟和起火剧烈燃烧,这是典型的三元锂燃烧过程,具体为在车辆撞击后,三元锂电池热失控开始冒出白烟燃烧,燃烧过程释放氧气,大量的氧气对燃烧起了助燃作用,火焰瞬间冒起,连续的链式反应最终酿成了悲剧,从视频可以直接分析得出,碰撞后电池包的三元锂电池受到了严重挤压或者穿刺触发了热失控。
事故视频
我们先看看,为什么拿了碰撞优秀成绩的结构为什么没有起到保护作用。在此之前,我们先要了解车辆的碰撞测试都做了哪些事情?车辆碰撞测试分为正面碰撞和侧面碰撞。而正面碰撞又分为100%正面碰撞、50%正面偏置碰撞、40%正面偏置碰撞及25%正面偏置碰撞,随着碰撞面越小,对车辆结构强度要求越高。但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拥有汽车刚度最高的大梁和A柱的承力。
25%偏置碰撞
碰撞力的传递
而从事故现场车辆残骸以及事故过程视频来看,车辆是高速对中的撞击了水泥岛头,这样的过程有两处与试验不同的地方。1、事故撞击的楔形结构与试验的平面结构不同,事故发生过程水泥岛头就像一把尖刀,直接捅穿防撞梁最终侵入到底盘电池区域。2、作用部位只有防撞梁,汽车大梁和A柱高强度钢的保护作用有限。客观来说,这样的冲击点和冲击速度,无论哪个品牌的车都是一样的结果。
事故现场
最后就是电池包是否满足国家标准要求的问题。我们看看标准的原文是如何描述的,该标准为GB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原文笔者直接截图如下:
GB38031-2020《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
标准指的是,电池包内部单个电芯发生热失控引起的热扩散,需要给司乘留足5min的逃生时间,这项标准内容要求的是车辆对单个电芯热失控车辆的应对能力作为考核标准,但从本次交通事故撞击损毁程度和上述分析的撞击点来看,不属于同一个场景,是比标准规定更加恶劣的场景。
以上两点因素的共同作用,是本次事故被动安全失效的主要原因。不吹不黑,大家如果觉得哪里笔者分析得不对的,欢迎指正!
结语
经过本次事故分析,应该也让大家明白了应对新能源车辆撞击的方法。如果某天新能源车出现了不得不撞击的情况,可以采用侧面摩擦减速、100%正面碰撞等利用车辆本身结构来保护自己,同时绝对不能利用柱形或者楔形等作为碰撞对象。
最后祈祷死者安息,祝愿各位一路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