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由于对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上升所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问题的持续关注以及兴趣使然,徐子楷考入复旦大学化学系,开启了“为实现碳中和上下求索”之路。
勤于反思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步步走好科研追梦的路
初入大学的徐子楷曾用过一段时间来探索自我定位。他参与各类学生工作、学术活动,通过实践去努力了解自己,思考想要做什么、适合做什么。
在实践摸索中,徐子楷确定了做科研的想法。明确个人规划路径后,他渐渐意识到课堂上所讲授的化学基础理论已不能满足他的求知欲。于是,他在进入复旦后的第一学期便主动与老师交流,加入了先进材料实验室郑耿锋教授课题组,开展用于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催化剂设计方面的研究。
“很多前沿理论与实验技术,并没有现成的教科书或是教学视频。大学生就像是一张张白纸,想要接触到学术前沿知识,需要阅读大量文献,主动向师长和前辈们请教。”一遍又一遍地进行实验,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参数,结果可能并不尽如人意,但这就是科研的常态,对于刚接触科研的徐子楷来说是一种挑战。
“我想把科学研究的路走下去,一步步慢慢去学技术和理论,真正做出一些有意义的成果。”明确的目标驱使徐子楷直面科研困难,保持自己的节奏在课题组里一步一步耕耘。
▲徐子楷与导师郑耿锋教授讨论课题
在郑耿锋教授课题组,徐子楷受益颇多。“我们组会有很好的学术氛围。”会上,他常常用心倾听导师对每一位作报告同学提出的问题和建议,反思自己的研究中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徐子楷看来既能切中要害又具有普遍意义,“郑老师对某位同学提出的问题,或许可以反映到所有人身上。”正是这种“连锁反应”构成了一面学术的棱镜,让徐子楷能够更好地透过他者去反观自身,不断精进科研的规划蓝图,去攀登学术的高峰。
从最初由课题组内研究生带教,到独立承担课题,徐子楷专注于研究如何利用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产生的电,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化学品或燃料,始终坚定地奔跑在不断追寻“碳中和”梦想的路上。
关注不符合预期、与认知不同的实验结果
会有意外收获
经过四年的努力,徐子楷成绩位列全系前10%,综合素质排名第一,获得宝钢、光谷、索尔维、华谊等一系列冠名奖学金和复旦大学“优秀学生”等荣誉称号。
为了发展电化学二氧化碳转化的催化技术,徐子楷先后申报了䇹政、望道项目和卿云计划。其中,他的䇹政项目成果《锂空位调控[CuO4]位点实现高选择性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至多碳产物》入选了第十五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和第八届“上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果展”。目前,他以(共同)第一作者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Small 和Chemistry-A European Journal期刊上发表了4篇SCI论文,以第三作者于Advanced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1篇,累计影响因子为111.6。
▲复旦代表队参加第十五届全国创新创业年会(右一为徐子楷)
探索化学领域未知的边界让徐子楷对学术研究有了更加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在遇到与预期不同的结果的时候,不是重新再去做实验直到做出想要得到的结果,而是应该多去思考为什么结果并不是自己所预期的那样。”
在今年4月9日发表于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期刊的论文中,徐子楷所在团队开发了一种对于二氧化碳电合成甲烷产物具有高活性和高选择性的铜基催化剂,所取得的电化学性能处于领域内的领先水平,然而在这项研究的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其实并不符合他们最初的课题设计。面对预期之外的结果,徐子楷没有置之不理,而是选择按下暂停键,和导师、师兄一起探讨了结果与预期不相符的原因。
最终,徐子楷和团队通过后续实验的设计,成功探明了所设计的催化剂的构效关系。这次经历也让他认识到研究上的突破往往来源于一些不符合预期的、与已有认知存在一定冲突的结果。“多思考,用多种角度来看待问题,才能够让我们取得科研进展,拓展领域内对于某一问题认知的边界。”
▲徐子楷在进行实验
从实验室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让技术真正落地
▲徐子楷在介绍研究成果
作为班级学习委员,徐子楷接过“化学大神答疑”志愿团队代代传承的接力棒,负责组织团队为全校所有学习化学课程的本科生提供答疑服务。他对项目原有构架进行分析和重组,在运营模式上做出创新性改进,进一步提升了团队的服务方式和质量。此外,他还力图利用平台传递“低碳”理念,从而辐射到更多受众群体。撰写科普推文,参与本科生学术论坛,举办导师沙龙……徐子楷身体力行地在学生工作和社会实践中传递“低碳”理念,也尝试着让更多本科生有机会接触到科学研究,感受其中的魅力。
▲徐子楷在本科生学术论坛作报告
今后,徐子楷将继续深造,进行电化学二氧化碳转化方面的研究工作,希望有朝一日能够解决领域内的关键问题,并从实验室的一隅走出去,在更广阔的天地之间用所思所学让技术落地,让更多人拥有一个更加绿色、清洁和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