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圣王羲之的著名书法或作品 让王羲之书法成为无法超越的书圣)

2023-08-13 18:01:14

hello大家好,我是城乡经济网小晟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书圣王羲之的著名书法或作品,让王羲之书法成为无法超越的书圣)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相关资料图)

导语:王羲之是作为一个起源者的形象矗立在书法群峰之山巅上的。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王羲之诞生之后的整个书法史都成为了王羲之书法的注脚,即使有些注脚可能是以否定的形式出现的。从根本上说,正是王羲之为书法划定了疆界,让书法成其所是。

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最为璀璨的瑰宝。作为一种心灵的艺术,书法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深厚的艺术底蕴。尤为著名的是“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表现了王羲之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通篇布局纵有列、行无序,刚柔并济,俊美秀逸,被奉为书法史中的极品。

《姨母帖》

01兼撮众法,备成一家

王羲之虽身居官场,却一心研习翰墨,从自然中涉取精华。他的书法用笔细腻,结构多变。炼就了遒劲自然的行书和浓纤折中的草书,将汉字提升到了一个论情趣、论境界的高度。成为举世瞩目的书法大家,被世人称为“书圣” 。

王羲之,字逸少,原籍琅琊,居会稽山阴,出身于书法世家,他的伯父王翼、王导,堂兄弟王恬、王洽等都是当时的书法名手。由于其天质聪慧,刻苦勤奋,早年便取得卓越成就。后官至秘书郎,为官期间,清正廉洁,后升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王羲之家学渊源,幼年即从父辈学习书法,受到严格训练。7岁开始跟随卫夫人学习书法,12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稍长后四处游历,见得前辈书法家李斯、曹喜、蔡邕等人所书碑刻,于是开始精研各书体势,博取众家之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创作出风格轻灵优美、潇洒飘逸的新体,从而突破了汉魏质朴厚重的古风,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羲之的楷书出于前师但有所创新, 随字本身特征而赋形,“潇洒纵横,何拘平正”。他的行书更是别具风格,千古独步。行书与草书一样,本是在文字的具体使用中为了方便而自然产生的“急就章”。王羲之在前人行书基础上,将各家用笔、结字中的一些长处加以融会贯通,终于创出享誉后世的行书体。

梁武帝萧衍称赞其书云:“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龙跳天门首先是变化之象,代表进入时间之流的、作为纯粹变化的王羲之;而虎卧凤阙是王羲之书法的另外一面,它斑斓、华丽、雄强、优雅、法度森严。

唐太宗李世民对其书法更是情有独钟。大费周折从民间得来《兰亭集序》,一再把玩,临逝前又嘱咐用其真迹为自己殉葬。在他看来,羲之之书乃“尽善尽美”,“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

唐太宗对王羲之书法是有些偏爱了,然其确有过人之处则是无可争议的。

《快雪时晴帖》

02“中庸”理想的完美典范

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事物永远是发展的、前进的,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

为了完善书写技艺,人们就必须不断地返回书写的工具本身,在对这个工具的物之因素的不断体察和试验中,去开发书写的潜能,而书法终于在王羲之的手上第一次最大程度地达到了自己完满的表现力。

拥有高超技艺的王羲之几乎就是庄子笔下的人物:他通过“技”并且仅仅通过“技”而步入了“道”的领域。他为这样的革新耗尽了一生,据说到了晚年,他的书艺才臻于完善。沈尹默说,“羲之的成功,是由于潜心师古,得到了古人真正书法,运用这些法则,来创造自己的新体,就是笃守其不可变的——笔法,尽量变其可变的——形体。”

就拿绞转笔法来说,此前它不过是支撑隶书的一种简单的、奠基性的笔法,但到了王羲之这里,在一个新的范式中它却成为了让点画具有无与伦比的丰富性的手段,这当然也就意味着,这种笔法在新的结构中获得了全然不同的意义,它已不是原来的。

同样,字形的体势从横向改变为纵向,这个过程是与笔法的改变一同发生的。通过将那不稳定的、还处于未成形阶段的书法一下子推到一个完善的程度,王羲之为书写带来的是一次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事件”,这就意味着它包含了断裂、飞跃、不可预测的成分。这种完善因其夺目的光芒而是不可想象的。

王羲之的另一个令人赞叹之处在于,他总能根据不同的语言和生活情境而为书写注入不同的情感质地,而其中的优雅却始终如一。他那丰沛的情感总能轻松地渗入到字的最微妙体态中,要知道,才能稍逊的书法家仅仅是做到根据情感来赋予书写以一种特殊的情调和氛围就已属不易,而王羲之则完全是漫步在另一层面上。

人们每每惊叹于王羲之用笔的出神入化,万字不同的能力同样近乎神话。他所能做到的这一切仿佛都出自毛笔和汉字本身的自然要求。他是自然的化身。

《圣教序》

03炉火纯青、尽善尽美

王羲之的书法从总体上说,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多种似乎矛盾的艺术特色都在这里汇合、交融,达到炉火纯青、尽善尽美的境界。

由于年代久远,难以认定王羲之有真迹流传下来,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都是后人摹写、勾填的,或者从石刻上拓下来的。

墨迹摹本有《兰亭序》、《奉橘帖》、《丧乱帖》等,刻本有小楷《乐毅论》、《黄庭经》,行书集字《圣教序》、《金刚经》,草书《十七帖》等。

《兰亭序》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其突出之处就是章法自然,气韵生动。通观全文,从容不迫,得心应手,使艺术风格同文字内容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表现了王羲之与朋友聚会时快然自足之情怀。情文并茂,心手合一,气韵生动,被历代学书者奉为学习行书的典范。

《奉橘帖》

为唐人双钩填廓摹本。字形大小偃仰,饶富变化,“三”字如横空掠燕,笔画互有照应,“百”字起笔上扬,末画斜下挫锋,笔锋几经转折,并露出贼毫,“未”字出现两次,笔法也不尽相同。其他如“白”、“奉”等字。

《丧乱帖》

其雄强风骨在其点画间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出来,它的珍贵之处在于其书法由行入草的完整表现过程。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书写时先行后草,时行时草,可见其感情由压抑至激越的剧烈变化。

《乐毅论》

王羲之在《笔势论》中对王献之说:“今书《乐毅论》一本及《笔势论》一篇,贻尔臧之,勿播于外,缄之秘之,不可示诸友。”他从虚与实两方面启发王献之的悟性,导引其进入书学的正轨。从现存的本子中还可看到笔画是灵动的,横有仰抑,竖每多变,撇捺缓急;结构上或大或小,或正或侧,或收或缩;分布则重纵行,不拘横行。从整体上言,在静穆中见气韵,显生机。

《黄庭经》

小楷作品,原本为黄素绢本,在宋代曾摹刻上石,有拓本流传。此帖用笔、结构均应规入矩。点的写法轻灵秀美,横画多以左低右高取势,注重长短变化。竖画多作垂露,偶用悬针。撇画短而劲利,捺画曲折舒展,有些捺画写成长点。直钩画多用折法,出钩较短,横钩画斜折而下,没有强烈的顿挫,竖弯钩画用转法向右平移而略带弯曲,,钩尖向上带岀;转折画内方外圆,没有高耸的棱角。结体方式以平正宽博、内松外紧见长,平正中寓斜侧。

《十七帖》之《积雪凝寒帖》

《十七帖》

王羲之草书代表作,因卷首由“十七”二字而得名。此帖为一组书信,书写时间从永和三年到升平五年,时间长达十四年之久,编排顺序上也是大有讲究,从开始的从容点画、字字清晰流畅,到中间的恣意奔放,到《青李来禽帖》以楷书稍事休整,再入《虞安吉帖》的狂放奔洒,纵贯起来犹如一整篇交响巨制。此帖收入各家法帖,是为千古以来,可谓教科书。

《二谢帖》

用笔爽利,遒劲之力尽显。风格与之相若的法帖有《频有哀祸帖》。用笔之难在于笔毫于短距离内作出复杂的铺毫、调锋、折转等书写动作。

《干呕帖》

又名《如常帖》、《昨还帖》。五代至北宋时期的临摹本。是王羲之病中写给友人的短信。该帖笔意神采超逸,书风沉着劲健,曾刻录于《淳化阁帖》之中,是流传有序的艺术珍品。

《长风帖》

结语: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具体来说,王羲之的书法艺术主要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的特征:

第一、笔法精妙,行笔潇洒飘逸,笔势委婉含蓄,有如行云流水。

第二、结体遒美,骨格清秀,点画疏密相间。

第三、章法巧妙,在尺幅之内蕴含着丰裕的艺术美。无论横竖点撇钩折捺,真可说极尽用笔使锋之妙。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 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 讲究情趣的境界。

——END

本文就为大家讲解到这里,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