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发-故宫建筑的石材从哪里来?如何运输?

2022-03-22 15:34:54

故宫的修建用了3年时间,但是准备材料,却足足花费了11年。可见故宫建造所用材料的讲究,一砖一瓦一石,都经过了非常严格的筛选。故宫建造使用了大量石材,这些石材从哪里来?如何运输?来自故宫博物院工程管理处的陈百发、余佳波为我们答疑解惑。

故宫建筑都有哪些地方使用了石材,他们有什么不同特点?

答:故宫从营建之初就使用了大量石材,主要用于建筑的台基、墙身、御路地面、石桥、假山等部位,还用在须弥座、石栏杆、券脸、门鼓、抱鼓石、柱顶石、夹杆石等位置。如今在故宫古建筑修缮中,最常用的石材主要是青白石和汉白玉。在同一组建筑中,通常根据石材使用部位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石料。

青白石从材质上说与汉白玉都属于大理石,根据颜色和花纹的不同划分很多种类,常见的有青石、白石、砖渣石、豆瓣绿、艾叶青等。我们时讲的青白石,就是指颜色偏青白的一种石材。青白石质地较硬,质感细腻,不易风化,在故宫内多用作建筑构件或者地面台阶等位置,还适用于带雕刻的石活。

汉白玉具有洁白晶莹的质感,质地较软,石纹细,因此适用于雕刻,但其强度及耐风化、耐腐蚀能力不如青白石,多用于建筑中的装饰部分。

故宫的汉白玉石材采自哪里,其雕刻工艺的传承情况如何?

答:明代北京故宫营建是一项浩大工程,曾在全国各地大规模采办物料,石料采办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据相关研究表明,明代故宫营建石料采办地较多集中在北京房山的大石窝等地,但是在河南浚县发现了天启六年皇极殿采石摩崖题刻,可见故宫的营建是集全国物料之所长。

按照古代传统,石作行业分成大石作和花石作,石料加工由大石作完成,而石雕制品或石活的局部雕刻由花石作来完成。传统石料加工的手法有劈、截、凿、扁光、打道、刺点、砸花锤、剁斧、锯、磨光等。石料加工的基本工序有:确定荒料、打荒、打大底、小面弹线、大面装线抄、砍口齐边、刺点或打道、打扎线、打小面、截头、砸花锤、剁斧、刷细道或磨光。上述程序不是固定不变的,在实际操作中,某些工序常反复进行。石料经过这些加工工序后,成为可以使用的石活。至今,故宫中石质文物的修缮仍以人工加工为主。

进入故宫,除了雕梁画栋的精美彩画,气势恢宏的大红墙内三大殿,最让人记忆深刻的应该就是故宫内大气磅礴的石雕了。石雕是在石活的表面用雕、浮雕或透雕的手法雕刻出各种花饰图案,统称“剔凿花活”。故宫内的建筑石雕常见于须弥座、石栏杆、券脸、门鼓、抱鼓石、夹杆石、御路等,题材多为龙、凤、云、水、卷草、花卉等种类。大至宫门前满雕盘龙的华表,小至雕成金钱状的渗水井盖,以及石台、石灯、石狮、石象等独立石雕,雕刻的尺度和题材都会根据所处的环境特点和要求的不同而形态各异。

气势恢宏的“云龙阶石”体量如此之大,请问采用的是哪种石材,是如何运输来的?

答:坐落于故宫保和殿后的云龙阶石,长16.57米、宽3.07米、厚1.7米左右,重量超过200吨,是由一块完整的汉白玉雕琢而成。据史料研究,该石料来自于北京房山的大石窝镇。人力、畜力只能运输重量较小的石料,在没有大型运输机械的古代,重量大的石料只能通过古人的智慧来运输了。在运输超大重量的石料这件事上,古人充分地发挥了主观能动,冰船便是其一。所谓冰船,是指在冬季,人们在运送石料的途中,每隔一里地挖一口井,井中取水,泼水成冰,将巨石置于坚硬木架上,再于冰面上滑行。制作云龙阶石的石料就是使用冰船方式运送的。据记载,运输该石料所动用的人力达2万多人,骡子上千头,经数10天才运输到故宫。从房山到故宫沿路有很多水井,就是当时遗留下来的。

故宫的石材是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和修复的?

答:故宫拥有大量雕刻精美的汉白玉构件与石质艺术品,代表了我国传统建筑工艺的最高水。可是故宫内的石质文物经过长年累月的风雨侵蚀,绝大部分石材表面都有风化现象,很多雕刻纹饰已经变得模糊不清,用手轻触就会有颗粒物脱落。一些风化严重的构件,其尖锐的棱角已经变得圆滑,有的甚至整体脱落,令我们深感痛惜。对故宫内受污染的石质文物,一般是以物理清理为主。对残损的构件,则按照原形制使用同材质的石材进行补配。在没有更成熟的保护方法前,对石质文物不宜进行过多的人为干预。

对于石质文物的保护,我们也思考过很多其他的方法,但是化学方法的使用在石质文物乃至整个古建筑修缮领域都是非常谨慎的,二次污染及深层次的破坏,极有可能伴随化学材料的使用而同时发生。这就要求修缮材料必须经过实验室的多重试验、重重筛选,最后经专家评审合格后,才有可能被使用。研究开发价格低廉、能优越的修缮材料,是石质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