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西出口坑洼不平的“病路”变成了柏油“黑丝带”,废弃闲置的工业厂区正在向湿地公园“变身”,长期在外打拼的流动党员有了新“家”……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着眼于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展短板,关注民生关切,以高度的政治担当,凝心聚力破难题、解难事、办好事,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守正创新谋发展的实践行动,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变化。
◆建新“家”,让流动党员教育“不落伍”
“第一次在异乡有了‘家’的归属感!”11月13日,匆匆赶来参加民和县驻苏州市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大会的民和籍流动党员缑瑞峰发出了如此感慨。
民和县现有党员1.44万名,其中流动党员有1446名,而这一面面流动的“旗帜”中,长期固定外出从事餐饮、种植、采摘、运输、个体经营、企业务工等工作的有690多名,他们分布在全国28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90多个地级市(地区、州、县)。
为切实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他们“离乡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民和县制定出台了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和在流动党员中成立党组织的实施意见,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服务有机统一的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机制。
9月下旬和10月上旬,民和县委书记杨海林带领“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宣讲组先后奔赴浙江、江苏、广东、新疆、北京、上海等地,深入以经营拉面为主的民和籍流动党员中作专题党课,倾听党员心声,并在深圳市福田区指导成立了民和县在省外的首个流动党员党支部。
11月中旬,县委组织部统筹安排乡镇党委组成五个主题教育工作组,分别前往民和籍流动党员相对集中的北京、浙江宁波、江苏苏州、新疆乌鲁木齐、西藏拉萨等地区,指导成立了5个民和籍流动党员党支部,组建了流动党员党支部班子,并组织开展主题教育专题党课、集体重温入党誓词等活动,不仅让流动党员在主题教育中不“缺席”,同时也让大家深切感受到了党的关怀和“家”的温暖。
民和县驻五省(区市)流动党员党支部成立后,新任党支部“当家人”激情满怀,信心倍增,大家表示要坚守初心,牢记使命,让每一个党员胸前这枚党徽在异乡创业路上更加光彩夺目。
同时,11月19日,民和县总投资130余万元、总面积700多平方米的以“党旗招展•北山振兴”为主题的抓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教育实践基地在北山乡搬迁安置区建成揭牌。教育实践基地以北山乡整乡易地搬迁为基点,全景式展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投身脱贫攻坚的点滴故事,为广大党员干部搭建了一个锤炼党性修为的学习实践平台。目前,该基地已经成为海东市委党校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兰州市红古区委党员脱贫攻坚教育实践基地。
同时,民和县新民乡党委针对易地搬迁后百余名党员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的问题,积极谋划筹备,在驮岭易地搬迁安置区成立了党员活动站,解决了搬迁区党员无“家”的揪心事。官亭镇党委针对在县城川垣新区流动党员较多的实际,组织县城党员在川垣新区成立了党员流动站,依托党员临时支部活动站,真正把党员聚起来、拢起来、动起来。
◆破难题,让门户城市靓起来
11月20日,从京藏高速(G6)民和收费站驶出后看到,通往县城方向破烂不堪、坑洼不平的“病路”已经被彻底改造,映入眼帘的是一条标线分明的“黑丝带”,“病路”变坦途,无论是当地市民,还是过往车辆司机纷纷发出点赞声。
民和县老城区山城十字到京藏高速出口路段长约1.3公里,是民和县城连接京藏高速的咽喉要道,但由于路面多处坑洼,沿途环境脏乱差,既影响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又降低了青海东大门的城市形象。对于这样的“尴尬”现状,无论是过往的车辆司机,还是当地市民,都怨声载道,意见满腹,他们都盼望着把这条道路好好改造修缮一下。
为切实树好青海“东大门”的良好形象,今年,民和县委县政府积极回应群众关切,痛下决心,按照城市次干路、双向四车道标准,对这段“病路”进行彻底改造提升。
同时,该县对此路段乱倒垃圾、乱堆杂物、乱搭乱建等问题进行彻底整治,路段两边都已种上了10余万平方米的草甸、3400多株乔木、1000多丛灌木、800多平方米的宿根花卉等,昔日的“垃圾路”如今变成了一条绿色景观带。
高速路出口的治理仅仅是民和县城市靓化工程的一个缩影。作为青海“东大门”的民和,加快推进“三绿”建设,确保湟水母亲河清水出省,既是生态“考题”,更是全面贯彻落实“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推进“一优两高”发展的政治使命。为加快“绿河谷”建设,民和县借助湟水规模化林场建设的东风,对老鸦峡东段至川口镇这段狭长地带上的废弃企业厂房全部进行拆除和复垦复绿,共拆除废旧厂房41家47万平方米,完成绿化114公顷,栽植数万株桃树,昔日“黑色走廊”如今变成“绿色长廊”,正在成为聚集生态效应、社会效应、经济效应为一体的“桃花长廊”。
同时,民和县以打造生态宜居东部门户为目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加快推进麻荒滩湿地公园和史纳湿地公园建设,精心打造湟水河流域两岸、G6京藏高速公路民和出口、史纳湿地公园、民小公路等交通沿线生态绿化景观,扎实推进湟水河流域两岸绿化,全力夯实城市绿色底蕴,使湟水流域民和段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城市品位不断提升,青海东部门户生态形象日益彰显。据了解,仅今年一年,民和县完成湟水河两岸生态绿化138.48公顷,其中史纳湿地公园绿化73.33公顷、G6京藏高速公路民和出口迎宾大道景观绿化14.6公顷、民小公路两侧及城区新增绿地绿化3.89公顷、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绿化46.67公顷。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近年来,民和县委县政府把加强生态保护作为最大的责任,牢固树立“不抓生态就是失职,抓不好生态就是不称职”的理念,着力破解生态建设难题,深入推进荒山绿化、农田林网、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大力开展义务植树国土绿化行动,坚决制止和惩处破坏生态环境行为,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筑牢了青海“东大门”生态屏障。
◆解难事,决胜脱贫攻坚有底气
如何在决胜脱贫攻坚路上不让一户“非贫低收入户”致贫、不让一户“非高标准脱贫户”返贫,这是摆在民和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面前的一道必须“答对”的民生“考题”,事关全县脱贫摘帽目标的如期实现。
民和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国家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县(六盘山片区),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自治县。全县辖22个乡镇312个村43.8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到61.5% 。精准扶贫识别中确认的建档立卡贫困村125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0%;贫困户1.06万户4.58万人。可谓是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难度大。
全县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民和县委县政府将脱贫攻坚作为首要政治任务,以党建为引领,聚焦“两不愁三保障”,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高度自觉,作风上从严从实,创新完善“123456”脱贫攻坚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县委、政府主要领导“双组长制”,全面践行“一线工作法”,以实施“八个一批”和“十大工程”为抓手,对标对表,精准识别、精准施策,全县125个贫困村实现退出和4.58万贫困人口脱贫的脱贫攻坚预期目标。
贫困村如期退出、贫困人口如期实现脱贫,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但民和是一个深度贫困县,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脱贫人口返贫等问题摆上县乡两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也成为民和县脱贫路上的一个新“考题”。
对此,民和县在全省率先推行精准防贫工作,做到“未贫先防”。重点抓住因学、因病、因灾等致贫返贫关键因素,投入财政资金1000万元在全省首创“精准防贫保险”,从源头上筑牢了临贫易贫重点人群发生贫困的“截流闸”和“拦水坝”,成功探索出“未贫先防”机制,全面推开精准防贫工作,着力构建“全面覆盖、具体监测、精准防贫”的大防贫格局,为实现高质量脱贫,确保全县今年脱贫摘帽再上了一道“保险”。目前,已入户调查1870户,发放防贫保险金315户226万元,160户正在进行乡镇评议。
作为精准防贫首批保险金受益人之一的孔维成感慨道,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在他最困难的时候,向他伸出了援助之手,领到的近3.7万元的防贫保险金可以解决他后续的治疗费用,在以后的生活中,他要做一个努力向上的人,去帮助像他一样需要帮助的人。
精准防贫是民和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举措之一。今年,民和县脱贫攻坚已经到了脱贫摘帽的攻坚关键期,该县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对2016年以来的脱贫户进行全面摸排,摸清重点巩固对象,量身定做全面巩固提升脱贫成果措施,重点实施产业发展、就业培训、住房保障、义务教育、参合参保、社会保障、健康扶贫等七大巩固提升工程,确保稳定脱贫、持续增收。同时聚焦“退出指标”,瞄准短板,紧盯问题,大力实施安全饮水、交通基础设施、农村电网改造升级、易地搬迁、发展扶贫项目、电商扶贫、网络通畅等七大巩固提升工程,确保全县如期实现脱贫摘帽目标。
◆“桥”为媒,甘青区域合作发展开新篇
12月20日,青海省民和县中共党史教育基地、甘肃省红古区委党员脱贫攻坚教育实践基地分别在红古区党史党性教育基地、民和县抓党建引领脱贫攻坚教育实践基地挂牌。
这是甘青两省首个跨省县级共育共享党性教育基地,也是民和、红古两县区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一个创新载体,更是川海大桥启动建设以来两地加速合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12月25日,通过竣工验收即将通车使用的川海大桥,把隔河相望的民和县与红古区紧紧连在一起,开启川海同城发展和甘青两省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
民和县地处青海东部的门户之地,与一河之隔的红古区地缘相接、血脉相亲、文脉相连、经济相融,共同位于国家“兰西城市群”发展主轴线上的核心区域和重要节点,具有突出的区位优势和战略位置。
2018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兰州—西宁东部城市群发展规划》,部署了兰西城市群在2018年至2035年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任务、保障措施,为青海、甘肃两省构建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新格局进行了顶层设计。
国家《规划》出台后,甘青两省分别出台实施方案,一幅兰西城市群建设新蓝图徐徐铺开。这也为身处兰西城市群重要节点的民和、红古两县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战略机遇。
民和县紧紧抓住国家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重大战略机遇,以川海大桥建设为契机,围绕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把主题教育成果落实在推动川海同城化发展和打造甘青区域合作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具体实践上,主动作为,在跨区域禁毒案件侦查、省际交通客运领域互联互通、纪委监委案件移送协作配合、川海同城化文体旅游融合发展等方面,与红古区相关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商务、农牧、城建、出租车跨区域运营管理等领域的合作正在协商对接之中。
今年8月21日,民和县召开的县委十六届九次全体会议就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作出安排部署,提出以推动城镇高质量发展为导向,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为动力,以建成兰西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为目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动,到2035年,川海一体化发展机制更加完善,城镇辐射功能显著增强,撤县建市目标顺利实现,不断开创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新局面,精心塑造青海东部门户城市新形象。
民和县委书记杨海林表示,民和、红古两县区山水相依、陆路相通、人缘相亲、民俗相近,具有较好的合作势头、合作条件和合作机遇,今后两县区要抢抓国家兰州—西宁城市群建设重大战略机遇,牢牢扛起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用好用足国家扶持政策,南北呼应,彼此借力,互联互通,加强交流,深化合作,共同绘就甘青区域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新蓝图。
今天,民和县站在兰西城市群节点城市建设的新起点,携手红古区齐力描绘着川海同城化发展和甘青区域合作示范区(民和—红古)建设的新蓝图。相信不久的将来,民和县必将成为兰西经济带上一颗璀璨明珠。
第二批主题教育落脚点就是——为民服务解难题。为民服务解难题,重点是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全县主题教育开展以来,民和县把为民办实事作为主题教育的“试金石”,县处级领导干部沉入基层一线解决群众的烦心事忧心事紧要事以及困扰地方和群众发展的“瓶颈”问题65件,全县各级党组织集中为民办实事426件,切实让广大群众深切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