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生态城累计绿化面积已达86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20余个城市公园相继投用,居民走出家门约500米便可到公园散步休憩,感受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
渤海之滨,蓟运河畔,它从一片荒芜的盐碱地蜕变成绿意盎然的城市、安居乐业的家园。用12年的时间演绎了“绿色蝶变”的传奇,这里就是中新天津生态城。如今,生态城通过生态修复深耕生态发展理念,引入高端元素推动绿色产业落地生根,不断践行绿色发展,一个可持续发展标杆城市该有的模样已越来越清晰。
持续改革攻坚
打造城市绿洲
今年5月,位于生态城的亿利生态精灵乐园迎来了首批游客,这里也成为了生态城又一全新的“网红”打卡地。不过,很多人可能想不到,这个自然环境优美、能让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乐园,曾经也是一片了无生机的盐碱地。
亿利生态精灵乐园副总经理耿可维回忆起这片土地的原貌时这样评价:“一眼望去就是荒滩,土壤的含盐量很高。”据耿可维介绍,当土壤含盐量达5‰时,基本只有野生芦苇、菖蒲和碱蓬才能存活,而他们当时对亿利生态精灵乐园所在的土地进行首次化验时,土壤含盐量最高值达到了18.9‰,“说是生态禁区一点都不为过”。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和亿利生态精灵乐园一样,生态城的大部分区域为渤海湾退海盐碱地,土壤盐渍化程度高、有机质含量低,区域建设面临着中国沿海城市都逃不开的难题——盐碱土壤改良。生态城结合土壤地下水位高、土壤粘重、透水性差、含盐量大、土壤pH值高且气候干燥少雨等特点开展技术攻关,通过在地下敷设排盐干管、支管与盲管,构成一整套地下排盐网络,能有效抑制客土层的次生盐碱化,为植物长期生长提供条件。此外,生态城还根据土地的盐碱化程度,探索出了“盐多换之、盐少用之、雨水洗之和湿地收之、净之”的土壤改良方法,走出了一条生态修复和盐碱地改良之路。
不仅仅是盐碱地改良,生态城在国内还较早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设想并付诸实践。今年汛期,京津地区气象部门先后发布暴雨预警。倾盆大雨突袭下,整个生态城没有进入“看海”模式,雨停路干,对交通和居民生活几无影响。此外,生态城不断深耕生态发展理念,形成了“污水处理、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海水淡化”的水资源利用体系,并将积存40年污染的污水库改造为生态城最大的景观湖——静湖,为居民提供了一片“城市绿洲”。
持续的改革攻坚,让“绿色”在生态城不断落地生根。如今,生态城累计绿化面积已达864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50%,南堤滨海步道、南湾滨水景观带、甘露溪、惠风溪等20余个城市公园相继建成投用,居民走出家门约500米便可以到达公园散步休憩,呼吸清新空气,观赏绿树红花,切身感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的实惠。
孵育绿色产业
构建城市根基
肩负我国首个绿色发展综合示范区的使命,生态城将绿色发展理念延伸至经济发展领域,产城融合发展在这里不仅看得见、摸得着,也感受得到。
记者了解到,生态城在产业发展和引进上,坚决摒弃高耗能、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实行项目环境评价一票否决制,专注发展文化创意、旅游健康和智能产业,建设了国家动漫产业园、信息产业园、生态创业园、生态科技园等多个载体。在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机遇,配合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积极引入中国核工业大学、环境监测研究所等大学院所,建设启迪之星、北航众创空间、清华大学电子信息研究院、海量大数据等专业孵化器、加速器,形成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氛围。目前,生态城已累计注册企业近10000家,注册资本超过3000亿元,在探索绿色经济支撑城市发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步伐。
绿色发展要持续还需要绿色产业支撑。近年来,生态城智能科技产业集中发力,华为、太极计算机等行业领军项目纷纷落地,带动大数据、云服务、智能设施等产业集群发展。不久前,生态城联手华为海洋、太极天津、360集团、科大讯飞、数字政通、易智瑞、天津爱数7家智能科技行业领军企业“云”上签约,共同成立天津生态城智慧城市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并将通过商业化模式培育推广自主知识产权,全力实现生态城智慧城市建设成果和经验的复制和推广,进一步吸引聚集智能科技产业。
生态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城以打造全球可持续发展城市标杆为愿景,在绿色产业、生态环境、智慧城市建设等方面,将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和实践,向全世界展示生态城市的完整形象,成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展示绿色发展成效的窗口和对外交流的平台,真正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记者 王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