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艺考已陆续公布成绩,不少明星艺考生的表现备受外界关注。其中,赵今麦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专业考试中排名第一,张子枫在北京电影学院表演专业考试中排名第三。周奇、刘家祎等年轻演员,也顺利地一脚迈入了理想院校。但与往年大众只关心明星考生不同,今年一位名不见经传的演员走入大众视野——夏梦,在北电、上戏、中传三所名校的专业考试中均排名第一,中戏排名第五。但她的履历表中只有《光荣时代》《林冲之风雪山神庙》等作品中不起眼的小角色,这令不少网友大跌眼镜。
在娱乐工业化时代,“实践先于学习”已成为被广为信奉的真理。从童星起步的演员似乎理所当然的比其他考生更具表演实力,反而18岁才进入专业院校好像就“输在起跑线”。此外,大量“非科班”出身的流量爱豆,例如“归国四子”、《偶像练习生》《创造101》的练习生们,也开始纷纷转型演员,引发资本对表演的强硬干涉。当然,这些人中不乏易烊千玺[娱乐影响力人物榜✨第31名]、张子枫、文淇等被业内称赞为“天赋型”或“努力型”的演员,但实践大于学习,在表演艺术的规律中是否科学?表演教学的意义又是什么?不可否认的是,在当下大环境之下,表演艺术似乎正以不健康的状态进入低龄化、业余化。
明星艺考生拍戏经历有助考试?
艺考成绩并非绝对性突出
明星考生在艺考中的表现如何?过往的作品真的能给他们的表现带来极大助益?新京报记者粗略盘点了2017年-2020年明星艺考生过往的作品(角色有一定戏份),以及其在艺考中的成绩。
其中,有表现颇为出色的,例如2018年的易烊千玺,他在当年中戏的专业排名中位列第一。追溯其考前的作品,无论是故事背景、角色难度都极具挑战性的《长安十二时辰》,还是令其获得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的电影《少年的你》,超越年龄和能力边界的角色,似乎都令其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2018年也是艺考生最星光璀璨的一年,吴磊[娱乐影响力人物榜✨第41名]、李兰迪、胡先煦、宋祖儿等童星均在这一年步入大学。其中李兰迪在考前参演过至少20部作品,吴磊更是高达42部,均具备长期且大量的表演经历积累。
但在这些明星艺考生中,也不乏一些令外界感到遗憾的,例如2017年最受关注的艺考生王俊凯[娱乐影响力人物榜✨第33名],其过往作品不乏张艺谋执导的电影《长城》,东野圭吾热门IP改编的电影《解忧杂货店》,且均是主演;同时也包括《我们的少年时代》《小别离》《超少年密码》等评分不俗的校园作品。但王俊凯在北电的专业成绩排名只有19。无独有偶,2019年参加艺考的蒋依依,此前曾出演过《楚乔传》《天坑鹰猎》《端脑》等热门作品,平均评分高达6.8,但最终她在艺考中的成绩却仅位列中戏15,在预招生的25个名额(招生简章)中属中下游。
在此次盘点中记者发现,虽然大部分明星艺考生都有着丰富的表演经历,但过往作品质量却良莠不齐,评分大多在6-7分间徘徊。此外,每年中戏、北电、上戏、中传几大名校的专业前三名,也并非全部被明星艺考生包揽,不少都是和夏梦一样,没有大量实战经验的非一线演员,甚至是“纯素人”。就目前的数据而言,在表演艺术领域提前入场,似乎并不等于抢占先机,同样更无法代表基础扎实或者专业能力突出。
高考前多演戏,演技就能更好?
并非所有实践都有效
在真正的艺考中,演员拥有大量的演出经验,是否就代表绝对性的专业优势?在北京电影学院的台词老师刘中哲的观察中,事实并非如此。一些新生代演员的过往作品,并没有给喜欢艺术的观众带来有足够说服力的表现,因此无法断定其过往积累的经验,一定可以让他们比其他艺考生具备更扎实的基础。
在当下中国的表演环境中,影视表演生态是否健康?新生代演员的表演水平是否能让观众满意?是否能代表中国的表演水平,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在刘中哲看来,这三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否定的。如今资本的包装和助推,让角色已经不再是一个演员进行创作的艺术目标,而是沦为各种势力、各种手段操作下易得的社会资源。只要能张嘴说话,在镜头前摆个姿势,形象俊美或讨喜,就可以完成所谓表演。创造人物、创造角色,甚至达到对观众的艺术震撼,已经成为只有在教科书里才能找到的文字,而不是生活中的表演实践现状。这也造就了童星出道或综艺吸粉后再跨行从事表演的人越来越多,但其中真正热爱表演艺术,想投身其中作为自身事业发展的人,少而又少。
反观上世纪80年代的新人演员,要么是表演专业的大学生,要么是各大文工团或者地方话剧院团的学员,他们大部分具有一定的专业训练之后,才被开始重用。“我们不排斥天才演员,但万物皆有定律。我们梳理一下近40年的中国表演历史可以看到,上个世纪几个家喻户晓的童星,比如方超、姬晨牧、金铭等,都随着年龄的增长或彻底转行,或难以延续童星时代的光芒而逐渐淡出观众视野。”
在刘中哲看来,表演不应仅仅被看作是一门艺术,它首先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没有接受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没有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审美历练,这样的演员始终徘徊在表演艺术的大门之外。专业院校的课程,虽然也有大量的人物创作实践,貌似跟一线工作的目标差别不大,但教学是放在艺术的高度和要求下进行的,并非市场中大量以圈钱为目的的重复实践。重复实践积累的经验,就像工厂流水线的熟练工,做了很多工作,但个人能力和认知水平根本没有跃升。“最重要的是,专业院校的训练是重基础(演员的专业素质)、强能力(创作角色的艺术能力),其目的是培养演员。而影视一线创作没有培养演员的义务,它更多的是合理利用演员现有条件完成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所以我们不能说一些演员因为有过大量的作品实践,就理所当然地要比别人要好。”
刘中哲表示,他永远支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前提是,这些实践是有效实践,即在实践中,演员可以积累一套完善或者系统的经验和理论,并且不断反思自己,科学实证。
——给新生代演员的建议——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随着影视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影视工业、表演艺术的影响范围正逐渐低龄化,幼儿园就开始上表演课,小学时就坚定了当演员的梦想;而大量影视作品中儿童、青少年的角色缺口,也提供了入行的快速通道,甚至不少孩子将自己的演艺道路规划为“先演戏,再学专业”。
刘中哲也并不认为,演员绝对要先从专业院校学习后,才能正式从业;但从表演艺术的学习和创作来看,只不过有人是在实践中碎片化地学习,有人是在专业院校中系统地学习。学习方式尽管不同,但先学习后创作仍是主流。因为只有演员具备一定的创造能力之后,才能担任更重要的角色,才能在表演创作、影视艺术乃至文化事业方面,给这个社会生产更多有价值的东西,而不仅是负担一个明星的称号,做资本吸金的载体,为资本服务。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刘中哲看来,目前市场中不乏一些年轻人,从事表演就是为了赚钱。那么实践能否为其带来进步,他们是否真正有“器”?对这部分人而言,这些问题并无意义。但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表演,有志于从事表演艺术的年轻人,刘中哲希望他们多思考“什么是表演?”“为了什么而表演?”若想不明白这两个问题,或许艺考成绩的高低,也没有太多可以谈论的价值。
他以程砚秋在1931年发表的《我之戏剧观》中的部分文字,寄语表演艺术的新生力量:“我们演一个剧,就应当明了演这一个剧的意义”;“我们除靠演戏换取生活维持费之外,还对社会负有劝善惩恶的责任”;“就是演任何剧,都要含有要求提高人类生活目标的意义。如果我们演的剧没有这种崇高的意义,就宁可另找吃饭的路,也决不靠演玩意儿给大家开心取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