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类项目梯次分布 形成“长中短”优化互补产业格局

2020-09-15 09:45:13

作者 :费艳敏 凌源社科联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引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全会精神力量凝聚到各项工作任务上来,市委宣传部和市社科联联合开展了“深学笃行全会精神我为凌源发展献良策”为主题的理论文章评选活动。本次活动得到了全市各相关部门单位的广泛参与,上报的理论文章主题突出,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现将部分获奖作品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凌源市扶贫产业调研报告

凌源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   费艳敏

脱贫攻坚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打赢脱贫攻坚战,产业发展是基石。几年来,凌源市立足本地实际,用“绣花”功夫推进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作为扶贫干部,根据日常工作中掌握的一些情况,通过实地调查,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比各项经济指标,比较全面的了解了目前本市脱贫攻坚产业发展的情况。总体看:全市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正在持续向好发展,具体抓手和措施正在逐步发力,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但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市脱贫现状

凌源位于辽冀蒙三省(区)七县(市)交界处,总面积3,278平方公里,辖22个乡镇、6个街道,248个行政村(含5个村改居社区),总人口65万。全市248个行政村中,贫困村120个(省级贫困村74个,朝阳市级贫困村46个)占行政村总数的48%。截止2020年,全市共有贫困户14,420户28,662人,其中因病致贫的9,370户,占64.98%、因残致贫的3,834户,占26.59%、因缺劳力致贫的300户,占2.08%、因学致贫的531户,占3.68%、其它原因致贫的385户,占2.67%。

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对照脱贫攻坚“685”的退出标准,凌源市先后于2018年底实现贫困县摘帽,2019年底全市12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累计完成脱贫13,720户、27,012人,剩余人口2020年全部脱贫,实现了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目标,生活水平明显改善。

2020年是全面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凌源市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是:确保剩余的1,650名未脱贫人口如期脱贫;确保7,956名年收入低于5,000元的已脱贫人口全面提标;确保19,056名已脱贫人员的脱贫成效全面巩固提升;确保补齐20个贫困边缘村基础设施短板。

脱贫攻坚产业现状

按照“大项目(建设类项目)全面覆盖、小项目(到户类项目)叠加支撑”的整体发展思路,结合乡村振兴、实现“一乡一业”为具体发展目标,凌源市自2016年以来,举全市之力大力开展产业扶贫工作,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工作的“排头兵”、“冲锋连”,产业扶贫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形成了“县有支柱产业、乡有主导产业、村有产业基地、户有稳定项目”产业格局。

1.建设类项目梯次分布。凌源市重点围绕“菜花畜果”、光伏、农产品深加工等主导产业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61个,项目总投资3.65亿元,投入国、省、市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8亿元,整合其他各类资金0.85亿元。其中,发展养殖项目85个,投入资金1.7亿元,建设标准化猪舍44栋,养猪存栏量5.5万头,年可出栏生猪11万头;建设标准化鸡舍34栋,养鸡存栏量84万只,年可出栏肉鸡420万只;建设标准化牛舍17栋,养牛存栏量1600头,年可出栏黄牛1200头;建设标准化鹌鹑舍3栋,实现鹌鹑存栏量30万只,年可产蛋130万斤;种植项目87个,投入资金1.2亿元,发展设施农业4866亩,建设冷棚1309栋、暖棚248栋,年可产各类果蔬12745吨;光伏项目65个,投入资金6100万元,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9.4兆瓦(目前已纳入国家补贴目录4.9兆瓦),年可发电1360万度;农产品深加工等其他类型项目24个,投入资金1400万元。2020年在建项目全部投产及光伏项目国家补贴到位后,全市项目年收益预计可达3005万元,扶贫资金投入回报率可达10.7%,实现户均增收2300元以上。以上项目预计可形成固定资产3.4亿元,项目运营期均在15年以上,为脱贫攻坚工作持久稳定、乡村振兴工作全面开展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2.到户项目全覆盖。全市利用扶贫资金集中发展到户项目9个,为到户项目发展奠定基础。2020年,凌源市实施到户项目“五个一”工程,即每户至少要有“一块增收田、一个增收棚、一群增收禽(畜)、一亩增收园、一个增收岗”其中一个项目,帮扶干部由简单送米送面变为捐资发展到户微扶贫项目,推行自主经营和代种代养两种模式,使贫困户既获得“物质”,又提“素质”,提升内生动力。目前,到户项目已全覆盖,其中自主养殖种植8736户、户用光伏51户、代种代养带动4274户,户均增收600元以上,有效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内生动三产业发展的经验做法

1.坚持自下而上、实现民主决策。凌源市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在传统农业上做文章,充分发挥乡镇、村的能动性,由各村按照本村资源和发展实际,积极发挥乡村致富能人的引领和纽带作用,通过引进公司、探索试点新兴产业、成立合作社,镇工作人员或村负责人“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统筹管理。在项目审批上,坚持村申报、乡镇审核、县级备案审批的项目入库建设流程。从而实现支部搭台、企业唱戏,合作社壮大,贫困户受益增收目标。

其中比较典型的案例就是松岭子镇通过“政府+合作社+产业”的扶贫联结机制,以科学养殖、政府管理、全程跟踪为手段,率先探索新模式,实现了扶贫项目由政府主导、产业收益率最大化的目标。该镇成立了“凌源市东旺生猪养殖合作社”,现有2个扶贫养殖产业项目,分别是生猪养殖项目(分2期)和肉鸡养殖项目,项目产权全部归镇政府所有,合作社法人由镇政府派出工作人员担任,镇分管畜牧业领导带领专业工作人员全程监管项目、指导养殖技术、跟进生产销售,实现项目规范管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所有项目收益全部用于带动建档立卡户增收。生猪养殖一期项目,项目占地20亩,总投资361万元,与温氏集团合作,建设存栏2000头标准化猪舍2栋,2018年10月投产,已实现出栏生猪三批次;肉鸡养殖项目,项目占地13.5亩,总投资320万元,建设存栏5.4万只标准化鸡舍2栋,已出栏成鸡三批次。目前生猪养殖和肉鸡养殖项目累计产生收益约210万元,收益率超过20%。2020年新建生猪养殖二期项目,占地20亩,总投资360万元,扩建存栏2000头标准化猪舍2栋,预计9月末投产。这些项目全部由政府管理主导,避免了中间人赚取差价、转租收益低等问题,比照相关规定扶贫产业项目收益不能低于8%要求,松岭子的项目收益率高出12%,仅这2个项目,带动贫困户增收从以往的400元左右可增加到1000元左右,实现了贫困户收益最大化。

2.做优特色产业,形成“长中短”优化互补产业格局。历年来,凌源市围绕“畜花菜果”产业发展理念,结合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按照“稳大户、扩中户、优小户”的思路,加大工作指导和宣传力度,提高农业产业在扶贫产业项目中的比重。畜牧生产加快转变经营方式,走绿色和环保的发展路子,突出规范发展和疫病防控,加大扶持力度,围绕“抓示范、创品牌、防病害、提效益”目标,不断提升产供销一体化水平,实现龙头带动,产业建园实效明显。2018年以来,全市共建飞地扶贫产业园4个,即万元店镇、小城子镇2个生猪养殖产业园、三家子乡、四官营子镇2个设施农业产业园,产业园收益用以带动全市青龙河自然资源保护区及市区周边规划区14个乡镇街贫困人口增收,有效化解因地处保护区或城边规划区,产业项目发展受限问题,从根本上解决了受限地区贫困人口增收难的问题。

3.创新带贫减贫机制,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从破解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问题着眼,自2019年起,凌源市在全市范围内创新开展扶贫扶志“五比一奖”活动,达到促进稳定脱贫的目标。“五比”即:一比产业发展、二比就业务工、三比居住环境、四比孝老爱亲、五比遵规守法,实行量化赋分,贫困户根据分值获取收益;同时,对表现突出、为村里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的,乡村通过“一奖”形式进行额外资金奖励。“五比一奖”资金来源为扶贫产业项目收益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资金、帮扶资金、捐赠资金等各类资金。通过该活动,既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又解决了扶贫产业项目效益资金直接为贫困户分红的问题。在2019年,全市4450名贫困户通过“五比一奖”发展了自主到户项目,结合环境卫生整治开发贫困人口公益性岗位等3383个,促进就业务工3586人。2020年,1.4万户全部参与“五比一奖”活动,有8736户贫困户发展了自主到户项目,主动参与到产业发展中;结合人居环境整治等安置贫困人口村级公益性岗位5462个;此外,市里行业部门安置公益岗1320人,乡镇统筹安置公益岗1201人,切实激发了贫困户内生动力,变“等靠要”为“比赶超”,实现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的双赢。

存在的问题

1.产业项目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产业脱贫离不开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和群众积极参与,随着经济发展,经济管理人才馈乏,尤其是产业扶贫项目大多分布在乡镇,乡镇是管理主体,但是乡镇缺乏专业团队,市场营销策略及政策倾斜明显不足,自主决策权相对较弱,谨慎、观望态度往往贻误商机。由于认识不同、群众参与程度不同,导致产业扶贫工作在不同乡镇、村组、农户,推进的速度与成效也大不相同。有的乡镇生猪、肉牛等特色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已成为当地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有的乡镇却仍然束缚在传统农业的圈子内,没有形成明确的主导产业,产业脱贫一直没有好的路子。

2.产业项目保障体系不够完善。凌源的扶贫项目多为种植和养殖业,农业产业整体效益比较低,受自然环境等影响较大,而目前农业保险体系、农业风险补偿等保障体系尚未完全建立,使农业及其产业化经营的弱质性显得尤为突出。同时,设施农业项目周期长,见效慢,前两三年没有收益,投资收益受到影响,这些问题都制约了扶贫产业的发展。

3.村两委班子力量还显薄弱。受年龄、知识结构影响,个别村干部前瞻性眼光不高,技术支撑遏制明显,重视产业发展的数量,不重质量,村级扶贫产业缺乏长期、统一规划。从调研的情况看,村级班子强的,善于拓宽思维看问题,指导农民发展产业,重视完善新型产业链条;村级班子弱的,随意发展产业,产业链条较短,经济效益差,风险无法控制,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产业不明显。

4.扶贫产业没有形成完整产业链条。现有扶贫产业多为单一生产模式,养殖就单纯搞养殖,种植单纯搞种植,没有上下游配套,抵抗市场能力弱。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订单种、养思维,产业经理人、产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系统化思维能力薄弱;二是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产口深加工配套产业少,没有全部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产业链条;三是品牌意识不浓,产品包装、产品注册商标跟不上,或是品牌注册缺乏监管,维权意识不浓,并且有些有发展潜力、有地方代表性的品牌早已经注册过,而注册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现在注册品牌,要么花钱购进已注册品牌,增加经营成本,要么就随意注意一个品牌,没有地区、产业特色,很难在市场上打响,影响产业项目发展。

五扶贫产业项目发展建议

1.加强扶贫资金资产管理。围绕巩固脱贫成效,按照“扶上马送一程”原则,保障扶贫产业项目资金持续投入,建议保障省以上财政扶贫资金持续投入,尤其对贫困县要加大投入力度;要坚持监管并重,从健全管理机制入手,对扶贫资金全程跟踪管理,规范和指导乡镇(街)扶贫项目和资金管理各环节的工作流程,完善全市扶贫资金投入支出统计制度、支出进度通报制度,加强数据分析研判,建立预警、纠错、整改相结合的扶贫资金使用监管工作制度,提高监管精准度和及时性,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发挥最大效能。强化扶贫资产管理,对扶贫项目进行确权,明确产权责任,建立资产台账,确保扶贫资产不流失。

2.完善服务保障体系。探索建立产业发展专项扶持、信贷融资及担保机构,形成统一组织体系,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共同应对市场风险。落实产业发展保险,市场风险由专业部门承担,贫困户或非贫困户受市场波动较小,收益得到改善;按照“合力应对市场风险、独立创造经济效益”的思路,整合同一种类的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社资源,加大科研技术投入力度,统一指导,形成适合市场需求的产业发展统一规划。

3.提升扶贫产品品牌效应。加大产业发展品牌创建支持力度,加大地标性、代表性产业品牌的创建力度,加快扶贫产品注册、宣传进程,在产业品牌建立、推广费用上政府给予相关扶持,做实产业发展“名片”,形成统一推广形式,通过“农超”“企业与城市”对接,把扶贫产品推出“家”门,走入城市。如本地的山野菜、蜂蜜等,充分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进而形成“一乡一品”特色扶贫产业。

4.注重致富带着人的培养。种养大户、科技示范户、返乡创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负责人等,是未来农业的主体。他们身处基层,扎根群众,对其它农民脱贫致富起着极强的示范与带动作用,因而致富带头人的培养势在必行,对其进行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培训,使其逐步成为有文化、懂科技、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同时,发挥村党组织的帮带作用,把这些致富带头人发展为党员,让他们形成“一人富了不叫富、一家带动全村富”的理念,使之成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领跑者”与“带头人”。

5.强化到户产业项目管理。坚持分类施策,针对不同类型贫困户制定到户项目规划。一是针对贫困户家中毕业生,通过招录事业编、国企招聘,解决就业问题,阻断贫穷代际传播;针对在校大学生,应积极参加社会锻炼,广泛参与公益活动,在当地土特产品推广、旅游资源推介等方面发挥其特长;二是针对有劳动能力建档立卡户,通过介绍务工、优先安置行业部门公益岗或开发村级公益岗等形式,提供就业机会,通过就业增收务工收益;三是对符合金融小额信贷条件人员,应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通过信贷,扶持自主发展产业;四是镇村为主体,组织实施到户实体项目,坚持“能养则养、能种则种”原则,无劳动能力人员,由大户代养代种,通过帮扶人捐赠及镇村筹资,做到到户项目全覆盖;五是强化管理,以村为单位,安排人员定期对到户项目进展情况进行查看,组织相关单位干部定期入村,针对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防止私自变卖或转赠等损害扶贫资产行为发生。

6.推进电商扶贫、消费扶贫提升增效。针对农产品销售缓慢问题,组织县、乡、村三级干部及各类选派干部、乐于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通过互联网,利用快手、凌源广播等新媒体,线上线下,共同宣传本乡特色农产口,多渠道解决解决扶贫产品销售问题。

7.积极探索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将推动乡村振兴的项目、资金、措施等优先安排在贫困村,优先落实到贫困户;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路、水、电、通讯、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整合乡村振兴、村集体经济奖补、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等各类资金,共同发展产业项目,增加减贫带贫机制,从而拓宽扶贫产业项目范围,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机融合。

关闭
精彩放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