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国家已构建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财政、金融信贷在内的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促进农业产业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但是,相对于其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金融支撑的能量和作用是最重要的。
现在,不仅要保金融事业可持续,更要保农业产业长治久安。为此,关于金融保农业产业安全,有四个重点:聚焦产业,突出主体,优化环境,防范风险。
农业是国民经济永恒的基础,金融创新是永恒的话题,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大背景下,讨论“变与不变”的话题很重要,也很符合当前的形势。
新阶段农业产业安全有极端重要性
2020年,是人类历史上难以磨灭的一年。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央对形势一直有清晰的认识和判断,从“六稳”到“六保”,再到提出要形成“双循环”格局,特别是7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不稳定、不确定性时常发生,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中长期的,因此,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8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社会经济领域专家座谈会时,又提出我国将进入发展新阶段。新阶段的重要特征是既有新的发展机遇,也有新的矛盾和新的挑战,要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勇于开顶风船,善于转为危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加安全的发展。9月1日中央深改委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又提出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健全粮食安全制度体系。中央对形势的判断和要求,更加凸显了新阶段农业的极端重要性,更加凸显了“粮猪安天下”的极端必要性和现实性。换言之,在发展新阶段,要求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更加强调农业产业安全极端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农业产业安全是形成“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的重要基础。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年,更是谋划十四五时期的起步之年和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启之年。做好自己的事,发展很重要,但生存更重要,前提是有饭吃,能吃得饱。因此,夯实农业基础,确保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总量安全是重中之重,它既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也是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更是推进国民经济健康可持续,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农业产业安全是应对国际复杂多变形势,打好持久战的重要基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要着眼长远,把握大势。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中国人手里,中国人的饭碗必须装中国人自己产的粮食。粮猪安天下,这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只要我们能坚守“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底线,任何风吹浪打都可以应对自如,这就是我们以不变应万变,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的底气。因此,抓农业产业安全,特别是粮食安全不能仅从经济上看,要从政治上看,不能仅从经济上算利益得失,而应从社会政治的角度去增信心,夯底气,把方向。
农业产业安全要抓重中之重
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一再表明农业产业安全的极端重要性。
事实上,无论是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抑或是今年“两会”有关“三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近期出台的一系列相关文件,都反复强调农业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于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特殊性和重要性,要求将千方百计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作为“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抓农业产业要在三方面做文章:突出粮食总量安全的重要意义。吃好、吃安全的前提是“吃饱”,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农业基础牢固。粮食总量是保生存、保发展的前提。因此,要按中央要求稳政策、稳面积、稳产量,突出“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方针,在耕地数量、播种面积、产出能力上下功夫,在生物技术、装备技术、绿色技术和数字技术提升上做文章,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政策方面多花钱。突出生猪产能恢复提升的重要意义。如果说粮食,特别是小麦、水稻在解决中国人吃饱饭方面意义重大的话,那么猪肉在解决中国人“吃好”方面的功能和可获得性是其他农产品难以替代的,所谓“粮猪安天下”的意义也在于此。因此,要高度重视2019年生猪出栏和猪肉供给减少对老百姓生活水平下降的影响,最大限度按中央要求恢复生猪产能,保障猪肉供给。区别于粮食生产的方式,靠千家万户的努力、靠面积、靠科技,从发展趋向看,现代化的畜牧业发展,特别是生猪生产要靠规模化、集约化、一体化、绿色化、健康化养殖,这不仅是保总量的需要,也是环境保护的要求。因此要好好研究总结“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的生猪生产方式,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生猪生产的模式和样板。突出富民乡村产业对增加农民在农业内部就业增收的重要意义。如果说重视粮猪产业安全是满足14亿人口的食物需求,不受制于人的保障。那么,保障农业从业人员充分就业、收入增长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的前提。事实上,将农业产业拓展到乡村产业范畴,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保障供给链,富民乡村产业可以有所作为。各地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各种特色产业,不仅可以在“粮食管吃饱、猪肉管吃好”的基础上管城乡居民吃出多元化、差异化来,也可以在富民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使农民有更加充分的就业机会,以及二三产业带来的更多收入,这对“双循环”格局下我国现代农业道路选择具有特殊意义。总之,保粮食总量安全,解决吃饱;保生猪产业安全,解决吃好;保富民乡村产业,对解决吃出多样化和农民就业增收意义重大。对此,认识必须清楚。
保产业安全需要金融支撑
农业如此重要,对此大家认识都非常清晰。
事实上,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持续增强,国家已构建了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投入、财政、金融信贷在内的完善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对促进农业产业安全,推动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坚定的支撑作用。但是相对于其他农业支持保护政策,金融支撑的能量和作用是最重要的。现在,不仅要保金融事业可持续,更要保农业产业长治久安。为此,关于金融保农业产业安全,有四个重点:聚焦产业,突出主体,优化环境,防范风险。聚焦产业。保障产业安全是当前“三农”工作重中之重。金融如何支持农业产业发展,针对不同产业要有不同着眼点。一是粮食要保总量稳定增长。保总量,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由此决定政策取向更多地带有公共性和外部性,国家投资是重点,特别是基础设施,包括高标准农田建设,财政作用不可替代,但从粮食的产业特征以及经营的角度看,规模化经营是方向,金融怎样支撑规模经营的发展?土地经营权抵押、大型农机具抵押如何有效获取信贷支持等金融产品创新需要好好研究。二是生猪产业要保产能恢复。对希望、温氏、正大这样的大型企业获得足够多的金融支持问题不大,但对大量中小型养殖企业,饲料购置、防污设施建设等经营行为,相对于普通农户或养殖户,需要贷款数额相对大、还款期相对较长,金融能不能有针对性地提供专项贷款?包括探索专用设施、场地抵押、活体抵押,解决长期贷款难、无抵押难问题有大文章可做。三是富民乡村产业要保农民就业增收。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禀赋、不同产业有不同的比较优势,但共同点是需要服务的产业多、业态多,就需要研究在新形势下怎样提供多元化金融信贷产品,有利于从业者选择。这些年,各地在这方面有不少探索,效果都很好,种菜有种菜的贷款、种茶有种茶的贷款。支持种植业的信贷产品不少,支持畜禽产业的探索也很多。总之,要丰富金融供给的产品创新。同时,可把贷款支持与扶贫政策、增收政策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增强支持强度,另一方面也可保资金安全。突出主体。金融支持要面向千家万户、普通农户,实施普惠金融,同时,更应扶持在保障农业产业安全方面发挥生力军作用的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现阶段我国有100万家庭农场,220万农民合作社,近40万家各类农业生产服务组织。这些新型主体,一方面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另一方面担负着为小农与现代农业对接的中介服务作用。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定位不一、功能不一,但对信贷都表现出与普通小农户的明显区别,信贷需求长期化、大额化、多元化。农业农村部就向有关金融机构推荐了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据不完全统计,农业企业获得专项再贷款800多亿元,近4万家中小微农业企业享受支农支小信贷优惠政策,授信总额1800多亿元。优化环境。这几年按照中央的要求,各级政府不断加强对农村金融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为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但是,从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看,实现金融供需平衡,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有的问题甚至积弊多年。为此,要加快制定涉及农村金融的立法进程。同时,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增加农业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通过财政支持和税收优惠等措施,以强势农业形象增强金融部门投资农业信心。构建遵法、守信的社会环境和行为规范,完善农村金融市场发育环境。支持鼓励地方金融机构,特别是涉农金融机构,大胆探索“金融+保险”等多种工具组合方式以及针对不同产业、不同主体的信贷模式,聚焦产业,突出主体,防范风险,保障农业产业安全,保障农村金融事业健康发展。防范风险。讲产业安全,风险防控很重要,农业由于其天然的弱势产业特征,极易遭受自然、疫病风险,这些年遭遇社会风险、政策风险也不鲜见。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于公共卫生领域,但对农业农村经济的影响,全社会关注,从而深刻表明风险有不确定性、传导性和灾难性,需要通过保险、期货、担保等风险管控工具予以化解。此外,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如何防控金融风险发展,除了借助传统的避险规则外,也有金融风险的防控问题,需要借助现代金融科技,一方面促使金融与财政保险、担保等政策工具有机结合,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要善用数字技术,通过大数据把控服务产业、服务主体的生产经营情况,预防风险发生,降低风险发生频率,减少风险损失。数字技术是篇大文章,需要花大力气认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