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王月丹、初明团队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高通量筛选,发现氨溴索等药物有望用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治疗。
氨溴索,又称沐舒坦,是一种呼吸道润滑祛痰药,临床上常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副教授初明告诉《中国科学报》,在药物筛选中发现13种候选药物,其中沐舒坦是常用药,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中国科学报》:您的课题组是如何发现沐舒坦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具体依据是什么?
● 初明:
1月21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郝沛研究员等人在《中国科学:生命科学》发表论文指出,同SARS冠状病毒一样,ACE2也是此次新型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
针对ACE2分子,我们采用自主研发的人工智能药靶筛选系统,重点针对2674种已上市药物以及1500种中药提取物进行了药物筛选,发现多种潜在的ACE2结合剂,有望用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
经过全面考虑,我们认为,沐舒坦毒副作用较低,还是一种呼吸科常用药物,可考虑最先在临床治疗中观察。同时,我们还发现了一些激素类药物,有待进一步明确,因为不希望给临床造成困扰,暂时没有公布。
《中国科学报》:日前中科院上海药物所也公布了一批可能有效的药物,同您筛选出的药物不尽相同,这是什么原因?
● 初明:
病毒进入人体后是通过结合受体来感染细胞,我们的方法是针对病毒的受体,也就是病毒进入细胞的大门,相当于关闭病毒进入细胞的大门。而中科院药物所是针对病毒本身,即病毒分泌的水解酶(Mpro)筛选药物,靶点不同,药物的选择也不尽相同。
《中国科学报》:多久可以验证候选药物有效性?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您认为特效药何时能面世?
● 初明:
新药研制的周期很长,还需要确认其毒性和副作用。因此,我们优先选择了老药新用的办法,好处是已经临床使用过,药理作用和毒性明确,使用放心,可快速用于临床。
2018年,我们提出“药靶空间”模型,应用于药物和靶点的高通量筛选。其原理是基于经典的“锁钥模型”,“锁”指的是靶点(受体),“钥匙”即是药物,药物筛选就是为锁配钥匙的过程。
第一步明确需要进行药物筛选的靶点,此次我们选择了病毒的功能性受体ACE2;
第二步采用人工智能的方法全面解析靶点与药物结合的特征,即药靶结合基序;
第三步基于药靶结合基序,在相应的药物库中进行高通量药物筛选;
第四步在计算机上模拟现实环境,验证药物和靶点的结合是否稳定;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分子、细胞和动物实验,最后应用于临床,周期比较长。
我们的技术优势在于应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替代了人的经验分析,在短时间内将靶点与药物结合的所有方式遍历一遍,最终选出最优的结合方式,大大提高了效率和准确性。
因此可以在较短时间内,筛选出可行性较高的药物。后续将进一步明确药物的治疗效果,但这还需要一段时间。
《中国科学报》:这是不是您的课题组此次选择先公布结果,后发表论文的原因?
● 初明:
是的,科研遵循科学规律,周期比较长。但临床应急性强。这次新闻报道对科研和临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1月21日,我们就是通过新闻关注到中科院已明确了病毒感染受体是ACE2分子。
从整理结果,发表论文,到临床应用需要很长时间,在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我们考虑先公布可行性较强的沐舒坦,希望能尽快在临床上明确其效果。
我们目前正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专项,如果成功,预计会在未来的两年时间内完成研究。
即使赶不上这次疫情,基础研究也非常重要。
2003年,ACE2被鉴定为SARS冠状病毒的功能性受体。如果没有SARS的基础研究,这次可能不会这么快发现新型冠状病毒的受体。没有明确的靶点,也就没有后续的药物筛选。
《中国科学报》:您在研究中也筛选了1500种中药,表现如何?
● 初明:
我们这次选择了两个药物库筛选,一种是国家批准上市的西药药物库,还有一种中药提取物的药物库。
这个数据库提供的不是中药,而是中药提取出来的单一化合物,成分简单,药理作用明确。就像屠呦呦先生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现青蒿素一样,是从青蒿中提取出来的单一化合物。
在本次药物筛选中,我们发现一种中药提取物也极有可能成为治疗新型冠状病毒的药物,但是目前实验尚不完善,在明确其药理作用后会尽快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