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央行在今年第一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发布的数据,今年3月末我国存款同比增速较快,并且相比去年同期,存款增速是加大的。
央行的数据显示,今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43.1万亿元,同比增长10.0%,比年初增加10.9万亿元,同比多增2.5万亿元。
而去年3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220.9万亿元,同比增长9.9%。
其中,增加最快的是非金融企业存款。今年3月末,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是709618亿元,当年新增13931亿元,同比多增加11357亿元;去年3月末非金融企业存款余额是661693亿元,当年新增2574亿元,同比少增加了16026亿元。
当然住户存款的增速也不遑多让,住户存款今年3月末的余额是1103202亿元,同比增速11.1%,增加了78187亿元,多增加11419亿元,而去年住户存款992778亿元,增加了66768亿元,同比多增2077亿元。
存款增速提高,也许你可能以为存款利率提高了,但事实是恰恰相反,存款利率是下降的,根据央行披露的数据,2022年3月,新发生定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同比下降0.08个百分点,较存款利率自律上限优化前的2021年5月下降0.12 个百分点。其中,中长期定期存款利率降幅更大,2年、3年和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较2021年5月分别下降0.18个、0.43个和0.45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的对比,其实主要原因来自于去年6月份,央行出台的一项政策, 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优化存款利率自律上限形成方式,由存款基准利率乘以一定倍数形成,改为加上一定基点确定。
这项政策的实际效果是,整体上降低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尤其是中长期存款利率跌幅较大,而商业银行负债成本中中长期成本占大头,居民想要通过定期或者大额存单来投资理财收益也大幅减少了。
客观上讲,这个政策的推行,对于大型银行是利好,因为大型银行营业网点和存量客户多,存款利率本来就不高,但是对于中小银行来说,存款竞争激烈,此前拉存款主要是通过较高的利率定价。
这个政策推行以来,高利率很难实行。为了拉来存款,很多银行的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接近自律上限。按照央行的说法:“这在一定程度阻碍了市场利率有效传导,存款利率难以跟随市场利率变化。”
今年4月,人民银行指导利率自律机制建立了存款利率市场化调整机制,自律机制成员银行参考以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代表的债券市场利率1年期 LPR为代表的贷款市场利率,合理调整存款利率水平。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促进银行跟踪市场利率变化。
这个政策出台后,工农中建交邮储等国有银行和大部分股份制银行均已于 4月下旬下调了其1年期以上期限定期存款和大额存单利率,部分地方法人机构也相应作出下调。根据最新调研数据,4月最后一周(4月25日-5月1日),全国金融机构新发生存款加权平均利率为2.37%,较前一周下降10个基点。
也就是说,监管通过两次存款利率形成机制的改革,有效地降低了存款利率。同时,存款增速还在加快。
其实,存款增速的恢复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新现象,笔者多有论述,2021年12月末居民存款总额是1025008亿元,年初是940836亿元,增速是8.95%;2020年12月末居民存款总额是925984亿元,年初是855009亿元,增速是8.30%,可以看出这两年居民存款增速加快了0.65个百分点。
而2019年年末的居民存款总额是813016亿元,年初时754594亿元,增速是7.7%,存款增速也在加速。而2018年的居民存款增速是9.7%,这说明,2019年的存款增速是下滑的。
利率下滑的前提下,为什么存款增速还会提高呢?最简单的理解可能是疫情的影响,因为存款增速加大,在时间上大体与疫情的发生同步。而实际上,疫情以来,居民消费热情降低,风险意识增强,储蓄防风险的意识强化。同时,投资市场一改此前的热闹,资本市场在近两年连绵阴跌,红火的公募基金市场一片惨淡,投资者损失惨重,这导致整个投资理财市场风险加大。
更为重要的是政府对房地产的调控,投资炒房地产被禁止,房价单边上涨趋势被抑制,这也进一步导致炒房资金回流银行存款,这可能是存款增加最大的推动因素。
存款的进一步增加对于商业银行的经营,包括宏观经济的整体运行都将产生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