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才开了不到两个月的头,世界就经历了两个大事件。一是汤加出现了大规模的火山爆发,二是近期的俄乌紧张局势,表面看来两起事件毫无关联,但是却引发了一件让人十分担忧的问题,那就是粮食问题。在疫情的扰乱之下,全球供应链本就十分脆弱,突发性事件的出现也再一次将全球粮食价格推升至新高。
不过咱们国家一点不慌,在“杂交水稻之父”袁老的努力之下,中国已经基本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而且中国还有庞大的粮食储备系统,光靠粮仓就至少可以吃一年,因此即使全球粮价高企,国内粮食价格依旧十分稳定。不过尽管如此,中国却还在努力开发的新的耐盐水稻品种——海水稻,这是为什么呢?
中国为什么还要种植“海水稻”?
解决粮食问题就要解决单产量和耕地面积这两个问题,对我国来说,单产已经差不多被攻克了,因此现在最大的阻碍就是耕地面积。但是可利用的耕地土地有限,要如何解决呢?袁老很早就想到了这个问题,普通的土地不行,那就研发可以在非常规土地上种植的水稻,也就是“海水稻”。
海水稻是一种可以生长在海边盐碱地中的水稻,先天的耐盐碱属性可以让它面对更严峻的生长的条件,曾经被视为不毛之地的土地也可以变成高产的粮食产区。在我国,大约有1亿公顷的土地盐碱度都很高。在以前,农民为了把盐碱地利用起来都会用大量的淡水来稀释土地,但是这样既不能提高产量,还要浪费很多的水资源,而“海水稻”不需要任何额外的人力物力就可以自然生长。
另一方面,与普通的水稻相比,“海水稻”的产量更高。比如,在去年天津市的试验田中,每亩“海水稻”的产量就达到4.6吨,远高于全国标准水稻品种的平均产量。
不过,海水稻目前在试验期,但在相信在国家的强力支持下,大范围的商业化种植很快就会开始。
为什么不能对未来的粮食问题掉以轻心?
就目前而言,中国的大米、小麦、玉米等口粮在国内的自给率已达97%以上,因此现在粮食肯定是够吃的。但是着眼于未来,我们还是不能掉以轻心。
首先,中国人多地少,随着人们消费升级,未来将面临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中国目前依旧是世界第一大人口国,占据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但是耕地面积却只有不到全球的10%,也就是说,人口数量和耕地面积严重不平衡。随着现在中国人生活变得越来越好,粮食的消费也开始慢慢增长,在粮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未来的需求肯定会大于供应。
第二,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未来面临的极端气候问题将会越来越多,目前可用的耕地面积将会越来越少。过去,中国的水稻生产区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然而在过去40年里,中国沿海水域的水位上升速度已经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因此可供水稻种植的土地势必会减少。另有相关数据,如果全球变暖2摄氏度,到本世纪末,全球海平面可能上升多达59厘米。因此,有限耕的土地在未来将成为全球各国共同面对的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