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金川区司法局到通渭县什川镇地八村,从熟悉的城市到陌生的地方,一个“外乡人”是怎么开展扶贫工作的?记者日前采访了驻什川镇地八村第一书记、帮扶队长陆金海。
“2019年5月,我从金川区来到地八村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来扶贫前,我曾试探性地征求过家里人的意见,本以为会有反对声音,但父母的回答却惊人的一致:‘单位更需要你,去了好好干。’这打消了我的顾虑。”陆金海说,一年多来,他对家人的思念,时常在夜深人静加班的间隙泛起,同时也记起了那句“去了好好干”,这句话是自己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
作为一名“外乡人”,在没有帮扶资金的支撑下,如何当好村第一书记?这让陆金海压力倍增。但他心里明白,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自己渺小如同尘埃。但,再小,也要有力量;再小,也要有自己的光芒。既然到了这里,就要咬紧牙关,克服困难,要像种子一样,深深地把根扎在这里,只要肯吃苦,多花些气力,多费些心思,多流点汗水,真心诚意地付出,一切都会向好的方面发展。
“在这里,除了践行好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壮大集体经济这五项职责外,我还需要去做很多具体的工作。想干事,还要会干事;抓大事,还要学会做小事,做实事。”陆金海说。
三月伊始,拆危治乱“百日行动”在通渭县如火如荼开展,陆金海想,他能为地八村做点什么呢,最终他把目光投向村子周围的墙面上。
陆金海和队员们一起设计绘画图案,内容涵盖地八村村规民约、党建宣传标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20字方针等。在得到镇上同意后便开始干了起来,由于资金短缺,他自掏1000元购买了颜料和画笔,与2名大学生画了整整20天,使昔日旧墙变成一道风景。
上、下阴山两社在地八村的西南面,山大沟深,车辆无法通行,出行极其不便,群众往返靠一条人走出来的小路,这条小路也是帮扶队入户的必经之路。陆金海与两名队员入户了解到,两社群众都期望能有一条像样的出村的路。陆金海各方协调申请修路资金,队员王大伟更是卖掉自己的绘画作品筹资捐款10万元,用于建设上、下阴山社出村道路。道路设计总长3.5公里,其中包括修建一座长20米、高3.5米的漫水桥,建成后,将有力改善两社群众出行条件。
在人居环境整治中,陆金海动员上、下山庄两社群众每户出资200元、出工1人,利用沥青废渣铺路,在通社路段整理路肩、栽植行道树、打造小花园,在实现了道路通户、便利出行的同时,也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营造出“户户开花、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成为什川镇人居环境整治的观摩点。
针对群众法律咨询困难的现实问题,陆金海利用村上现有条件,设置了法律咨询台,耐心细致为群众解答法律问题,在脱贫攻坚路上为群众提供便捷、优质的法律服务。一年多来,他面对面和群众交流,点对点掌握群众思想动态,积极帮助群众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事件13起。
陆金海和队员多方协调,积极筹措扶贫资金,共争取到11.5万元帮扶资金物资,并协调金川区司法局为村上配备电脑2台。在做好帮扶队工作的同时,对村上其他工作全身心投入,分组包社开展工作时,主动承担任务较重、路途较远的社,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卫生厕所改造、动员输转劳动力、人口普查工作,此外还完成了农户牛羊覆盖达标奖励、养老生物识别认证、农村房屋核验、扶贫信息系统修改等具体工作。
付出终有回报,现在陆金海走在地八村的路上,有问候的、有寒暄的、有邀请他到家吃饭的,不管是地里干活的村民、还是门口晒太阳的老人,甚至放学回家的孩子,都会热情地和他打招呼。